近期,哈医大二院泌尿外科三病房接连收治了几名年轻的高血压患者。几位患者有着如下特点:年纪在30~45岁之间,血压近两年来呈现出明显的忽高忽低状况,血压最高时保持在200mmHg以上,尽管服用了多种降血压的药物,但血压都无法降到正常范围。在哈医大二院经过进一步检查后发现,患者的肾上腺上都有个极易被忽视的比小拇指指甲还小的肿瘤。据哈医大二院泌尿外科三病房主任李学东教授介绍,正是这不起眼的小肿瘤导致患者的血压不稳定,经过手术治疗后,几位患者的血压很快降到了正常范围,继发性高血压得到了根治,也无需终身服用降压药。
杨女士便是几位患者中的一位。1983年出生的杨女士是牡丹江市的一位个体老板,一年多前开始频繁出现的头疼和眩晕症状,让杨女士误以为是经常出差和熬夜导致的休息不好。然而休息过后头疼、恶心、眩晕的症状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有加重的趋势,杨女士便到当地医院进行检查,被诊断为高血压,开始服用降压药。今年11月初,杨女士突然发病,头痛、恶心、上不来气的症状,让她难受得晕了过去。家人将她送到当地医院后,检查发现杨女士的血压竟然高达210/140mmHg,尽管医院采用了多种方法,但患者的血压仍居高不下,当地医院担心患者血压长时间不能控制,颅内压太高,极易造成脑出血,建议患者转入哈医大二院进行治疗。
杨女士被转入哈医大二院后,经检查发现,患者除了高血压非常顽固,难以控制外,还有低钾症状,更重要的是医生在患者的肾上腺发现了一个比小拇指指甲还小的瘤体。泌尿外科三病房副主任耿波教授为患者会诊后认为,杨女士是患上了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建议尽早手术治疗,并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
耿波教授介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继发性高血压的最常见病因,是由于肾上腺自身的原因过度分泌醛固酮,导致肾脏重吸收钠增加,最终出现高血压、低血钾等临床表现。他强调,醛固酮过多是导致心肌肥厚、心力衰竭和肾功能受损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且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相比,其患者心、脑、肾、眼睛等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更为严重,脑中风、心肌梗塞的发生机会要增加几倍以上,因此早诊早治至关重要。
术中,耿波教授和助手邵鑫医生小心翼翼地游离血管、肾上腺组织和肾脏组织,“肾上腺肿瘤虽小,却犹如体内的定时炸弹一样危险,稍有不慎都可能导致术中患者血压突然飙升,造成患者脑出血。为了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整个手术过程我们创新性采取‘解剖性’分离的技术方式,尽可能不触及或少触及瘤体。”耿波教授介绍说。手术过程很顺利,肾上腺的“炸弹”被成功拆除后,杨女士的血压很快就恢复到了正常水平。激动的杨女士逢人便说:“这一年多,我每天吃两遍降压药,血压还总是忽高忽低,真是没想到,手术后,这么顽固和高血压竟然一点药都不用吃了,血压也正常了。”
李学东教授表示,提到高血压,人们并不陌生,对于高血压给身体造成的危害也相当熟悉,但是高血压中,除了原发性高血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继发性高血压是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如肾上腺肿瘤。目前临床上的肾上腺肿瘤中,以嗜铬细胞瘤、库欣综合征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最为常见,它们的共同症状是都会引起血压升高。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市民在得知患上高血压后,往往会直接选择吃降压药,却不做身体检查,从而导致忽视了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也错过了尽早治愈病因明确的继发性高血压的机会。因此,专家提醒:当出现血压忽高忽低,并且服用降压药无效的情况时,建议患者应及时就医检查肾上腺,如果是肾上腺肿瘤引起的高血压,可以通过手术切除得到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