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岁的王女士,2015 年7 月中旬因腋窝肿物来到哈医大一院外科就诊,自述2 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双侧腋窝肿块,约花生米大小,无疼痛及不适感,也没有发热,但近来肿块逐渐增大至蛋黄一般。医生给予淋巴结穿刺活检检测,病理结果显示“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免疫表型),患者恐惧外科手术,遂出院回家调养。
2015 年10 月,患者住进一院血液内科淋巴瘤病房进一步就诊,被诊断为“ 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Ⅲ期A组”。随后为她施行了RCHOP方案联合化疗4 周期,但其双侧腋窝肿块仍在增长,颈部淋巴结明显肿大,于是采用二线方案R-DICE联合化疗3 周期,病情得到控制,接近完全缓解。
今年4 月,王女士再次出现发热、周身疼痛等问题,颈部、腋窝淋巴结明显肿胀,且伴有头部多发包块,再一次入住血液内科淋巴瘤病房。多科会诊后与家属沟通拟行CD19 CAR-T 细胞治疗,预处理后于4 月中旬回输CD19 CAR-T 细胞。输注后患者出现发热、血压下降等并发症,积极治疗5 天后脱离危险,2 周后度过危险期,平稳出院。一个半月后,患者血常规及肝肾功均已正常。肿大的淋巴结及肿块在输注CD19 CAR- T 后均明显缩小,疼痛缓解。病情评估达完全缓解。
CAR-T 细胞免疫技术是被美国FDA 批准的用于对抗难治复发性恶性淋巴瘤的靶向免疫治疗新方法。该项技术是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把能够识别淋巴瘤细胞靶标的单链抗体放到自身(或供者)T 细胞的表面,特异性地杀死恶性淋巴瘤细胞。尽管CAR-T 细胞免疫对恶性淋巴瘤显露出惊人的疗效,但在临床操作过程中,大多数病人在CAR-T 细胞回输后,有可能出现全身性炎症反应,如发烧、肌肉酸痛、血压下降等,而严重的细胞因子释放风暴将会危及患者生命。大部分病人在得到积极处理后,可短期内缓解并恢复正常。少数病例则会在CAR-T 细胞回输后呈现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作用和脱靶副作用,严重时可有生命危险。
因此,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不可以对CAR-T细胞免疫技术加以神话,治疗时必须要密切观察,以防患未然。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仍有约50%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初治耐药或缓解后复发而不能治愈。因此,复发难治NHL 已成为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之一。CAR-T 技术对血液系统疾病的遏制则颇有成效。文中提到的王女士取得了可喜的临床效果,增强了我们医疗团队将CAR- T 技术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的信心。当然,此类患者长期预后究竟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随访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