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健康 > 正文

医疗健康

四院耳鼻喉科成功完成鼓室体瘤切除术

时间:2017-11-21 15:43:354  作者:岳金凤  点击:

51岁的张女士,两年前左耳开始出现像脉搏跳动样的耳鸣,最近半年来,左耳出现了明显的听力下降、耳闷及左侧头疼等症状。张女士慕名找到哈医大四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周彬,经过周主任详细的检查后,初步诊断为鼓室体瘤,需要尽快手术治疗。

入院后进一步的检查确定了张女士的鼓室体瘤范围比较大,已经累及到了中耳大部,尤其是面神经及听小骨等重要结构周围,为了保证手术的安全,周主任采取了耳后入路,先开放乳突,然后进行肿瘤的切除。由于肿瘤富含血管的特性,术中出血非常多,视野不清,稍有不慎即有面神经损伤至面瘫的危险。凭借着扎实的耳显微外科功底及精细的手术技巧,周主任用时1个小时,成功将瘤体彻底切除。术后张女士面神经功能完好,未出现任何手术并发症,术后病理回报为鼓室体瘤,亦印证了周主任的诊断。

据周主任介绍,鼓室体瘤也称作颈静脉球体瘤,张女士的鼓室体瘤属于常见分型中的B型,范围相对较大,涉及到了中耳内的大部分重要结构。这种肿瘤常见于女性,发病率占全身肿瘤的0.03%,占头颈部肿瘤的0.6%。由于瘤体富含血管,又主要生长在中耳或颅底的重要结构区(面神经,听小骨,迷路及颈静脉,颈内动脉,后组颅神经等),增加了手术的风险,尤其是如何既能保存面神经的功能又能彻底切除肿瘤成为了手术的主要难点。对于C型及D型等严重类型者,为了保证手术的安全,术前还需要DSA检查及动脉栓塞。另外,周主任强调,鼓室体瘤的早期非常容易与外耳道息肉,中耳炎及特发性血鼓室等疾病混淆,尤其是对于伴有搏动性耳鸣的疑似外耳道息肉的患者,不要轻易进行病检,以免造成大出血。中耳的增强CT及MRI检查,可以帮助明确诊断。

由于耳科具有深在精细及复杂的解剖学特点,耳科手术一直被称为“缝隙里的手术”。哈医大四院耳鼻喉科在省内一直处于耳显微外科的领先水平,迄今已完成人工耳蜗手术近500例,开展的慢性中耳炎病灶清除及听力重建手术,先天性耳畸形外耳道成形及听力重建、面神经减压及移植手术等使得很多患者恢复了受损的听、面功能,重返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