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8时,从双鸭山宝清驶进哈尔滨的列车刚一进站,10位列车员来不及换下制服,就紧急赶往哈医大一院省眼库中心,签署眼角膜捐献协议。黑龙江省眼库中心主任、眼科一病房主任、黑龙江省眼科专业委员会角膜学组组长张红教授,及省眼库工作人员,为他们讲解了角膜捐献协议的内容。张红教授对他们的善举表示了感谢,并介绍了我省角膜病患者和角膜捐献的情况。

今天,是乘务员滕玉龙第二次带领乘务员签署眼角膜捐献协议。“去年3月,当时在郑州车队,有10位列车员一起来签了,今天又带了9个人,还有10人的列车还没过来,到了就马上来签。”
2009年9月,滕玉龙的儿子上大学,他觉得应该给孩子的人生定个位,于是领着妻子和儿子来到哈尔滨签署了捐献协议,他们一家成为了中国首例全家捐献眼角膜和骨髓干细胞的志愿者。这些年来,滕玉龙总是把荣誉证书带在身边,逢人便劝说,但是他的想法总是无法被人理解,反感斥责有时也让他的心里挺不是滋味。直到2015年,滕玉龙成为一名列车员后,很多同事都支持他。去年3月,在郑州车队的他带着10位同事来签署了捐献眼角膜的协议,今年8月,刚调到宝清车队的滕玉龙用了不到半个月就把车队20人都说动心了。这期间,滕玉龙还陆续劝说过其他省份的列车员捐献角膜,一共多少人他已记不清。
张红教授介绍,省眼库自1999年成立以来,有500多位捐献者成功让1000多位患者重见光明,其中最大的90多岁,最小的只有几个月。目前在省眼库登记的志愿者3000多位。签署捐献的协议过程较为简单,捐献者在申请表上添上姓名、地址、电话、捐献意愿等基本信息就完成了,张红教授表示,这是一个意向性的协议,当捐献者走到人生的最后一刻,还需要家属同意,才能实施捐献。
张红教授指出,从去年开始,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开始采用新技术,依据患者的不同病情,用捐献的健康角膜替换患者部分损伤角膜,这样一片捐献的眼角膜可以为三位患者带来光明,患者的损伤也较小,有利于术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