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健康 > 正文

医疗健康

一院完成省内首例乙状窦外侧壁重建手术

时间:2017-09-14 16:54:064  作者:徐旭  点击:

佳木斯的张女士,两年前生完小孩后,左耳便日夜不停的响起“咚!咚!咚!咚!”如同战鼓般的声音,闹得她夜不能寐、寝食难安,情绪焦虑。张女士到处寻医都按神经性耳鸣为她治疗,结果擂鼓的声音一丝没减,吃药还吃出了肝功能异常。

近日,张女士慕名找到哈医大一院耳鼻喉科二病房张天虹主任,张主任检查后告知张女士,她耳内的 “鼓声”,是因为脑内的血管乙状窦先天发育异常,在产后她体内的血流又产生变化,引发血管的搏动性耳鸣。张天虹主任为她进行了乙状窦外侧壁重建手术,张女士耳内响了两年的“战鼓声”终于消失了。张天虹主任表示,这次实施的乙状窦外侧壁重建手术,属我省首次开展。

张天虹主任介绍,正常人是不会出现张女士的症状的。张女士由于先天左侧脑内的一处静脉窦与耳内的一处骨壁接触较近,平时对人没有什么影响。但在她产后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张女士的静脉窦压力及血流速度发生变化,不断的对这部分骨壁进行缓慢的冲刷。当骨壁的骨质被侵蚀久了出现缺损,就形成了一个空腔,露出了张女士的乳突气房——乳突气房是人颞骨内许多含有空气的小腔隙,连通人的中耳鼓室,而鼓室正是人接收声音的重要器官——,当张女士先天异常的乙状窦进入了乳突气房内,就形成了一个乙状窦憩室。乙状窦憩室内的静脉血流通过时便会产生震动,而震动经过乳突气房会产生声音并变大,再通过骨传导——鼓室传导等环节后,静脉内血液流动的震动,便被放大成张女士耳内的战鼓声。而血液日夜不停的流动,张女士左耳内的战鼓声,便日夜不停的敲响。

张天虹主任在为病人手术时,在局麻下用电钻将乙状窦外侧壁骨壁磨开一个小口,并用骨蜡封堵阻断,实现了患者左侧乙状窦外侧壁重建加部分阻断。手术时,张主任一直询问患者是否还能听见耳鸣,在确认耳鸣完全消失后,张主任用乳突皮质骨为骨壁进行了加固。整个手术仅用了10分钟,张女士耳内两年的敲鼓声,就彻底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