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眼球并发青光眼一直被认为是眼科手术的禁区。日前,中华眼科专业委员会青光眼学组委员、哈医大一院眼科五病房副主任王峰教授,采用后巩膜板层切除术、小梁切除术、虹膜根切术三联手术,成功治愈了一名先天性小眼球合并青光眼的中年男性患者,标志着哈医大一院眼科在小眼球晚期青光眼的治疗上有了新的突破。
该患者奔走了省内外各大医院,均因病情复杂、眼压控制不良、无法施行手术,而无医院肯给予治疗,最后慕名找到青光眼专家王峰教授。经过检查,王峰教授发现患者角膜水肿、雾状浑浊、视力模糊、眼压持续增高(>50mmHg)、眼轴长19.5mm,诊断其患有“小眼球合并青光眼”。
王峰教授介绍,小眼球并发青光眼,是因眼球先天性发育异常导致眼球体积较正常者小,具有眼球小、角膜小、前房浅、房角窄、巩膜厚、晶状体大小正常或球形晶状体等临床体征。由于各组织结构的比例不相称,即所谓晶状体/眼球容积比值偏高,因此眼前节显得很拥挤。晶状体厚度也大于正常,呈现球形晶状体。相对大而前移的晶状体可增加与虹膜的接触,产生瞳孔阻滞导致房角变窄或关闭,引起闭角型青光眼。此种并发性青光眼没有疼痛,眼压呈进行性缓慢增高。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手术治疗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如恶性青光眼、严重脉络膜渗漏、玻璃体积血及继发性视网膜脱离等。因此对于此类型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应十分慎重。
入院后,王峰教授为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但患者的眼压仍持续不降。根据病情,王峰教授同王希莹医生,杜海涛医生讨论,由于小眼球并发青光眼眼压控制不良、眼内解剖结构异常,手术困难,术中并发症多,且手术操作要求解剖定位精准,王峰教授决定采用三联手术的治疗方案。第一次手术给予颞上和鼻上靠近赤道部板层巩膜切除术及前房穿刺术以降低眼压,术后眼压降为40mmHg以下、角膜水肿减轻。一周后再次为患者行小梁切除术+虹膜根切术+前房穿刺术+前房成形术。术后第二天患者视力有好转,角膜透明,眼压降为15mmHg,手术效果明显。另一眼采用氩激光虹膜周边成形术联合虹膜打孔术治疗,术后眼压恢复良好。术后,患者的眼压恢复正常,视功能得到了部分恢复。
此次,成功采用三联手术治疗小眼球并发青光眼,标志着我省在青光眼手术治疗的水平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我省患有此类疾病患者的,提供了更加专业的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