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是第十七个“世界睡眠日”,为提高公众对睡眠疾病与慢病关系的认识,普及睡眠健康知识,改善广大市民睡眠质量,一院耳鼻喉科、心理科、精神科,自3月20日起,连续两天举办义诊、讲座等睡眠日系列活动。共义诊市民近400人,100余名患者到场听取了相关讲座。
20日下午14点,由心理科安钢辉主任,联合精神科徐晔主任、刘薇主任,举行的“健康睡眠 远离慢病”义诊活动,在一院门诊大厅举行。为守候在义诊现场的200余名市民进行了心理咨询。随后,在一院学术报告厅举行了“睡眠与心理健康”讲座,100余名受失眠困扰的市民,到场听取了讲座。安钢辉教授等专家针对大家关心的,每天睡眠到底需要几个小时,睡眠障碍的危害,治疗失眠的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解答。
21日上午9点,中国医师协会黑龙江省睡眠医学分会联合一院耳鼻喉科,由黑龙江省医师协会睡眠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一院耳鼻喉科主任李慧军教授,及睡眠医学中心医护人员,在一院门诊大厅,为等候在现场的近200名市民进行了免费的筛查和咨询。
参加此次义诊系列活动的市民,既有80岁的老人,也有母亲带来的6岁孩子,失眠的原因从心理疾病,到鼾症影响,各不相同。一院专家针对不同情况,分别给与了健康指导及治疗建议。一名60多岁的阿姨已失眠近20年,长期靠服用镇静药物睡眠,从1片至6片,反而睡眠质量越来越差,安钢辉教授诊断其为焦虑引起的失眠。一名母亲带来的9岁男孩,由于腺样体肥大引发鼾症,致其不能进入深度睡眠,造成内分泌失调,影响了生长发育。
睡眠是人类重要的生理需求,人的一生中有1/4~1/3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良好的睡眠能够保障精神与体力的恢复,但根据2013年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睡眠指数报告显示,我国1/4的居民在睡眠这件事上“不及格”,超九成(94.1%)公众的睡眠与“良好水平”存在差距。那什么才是“不及格”的睡眠?什么又是良好的睡眠呢?李慧军教授和安钢辉教授分别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出了答案。
安钢辉教授表示,出现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睡眠质量下降或日常睡眠晨醒后无恢复感,这些都是“不及格”的睡眠——失眠的症状。失眠的原因可能是跨时区飞行、倒夜班、个人困境、环境因素、酒精、咖啡因滥用、躯体疾病、精神障碍引发的,原发性失眠(基因遗传)的患者仅占失眠人群的15%。
针对患有轻度失眠的人群,安钢辉教授提出5点建议,第一减少卧床时间,在有睡意前不要上床,可以看一些轻松的读物;第二不要努力去想要睡着,反而适得其反;第三不要害怕失眠,越恐惧越会引发失眠;第四睡前4个小时应避免高度兴奋,给自己一个睡觉的状态;第五白天可以适当的小睡,以补充能量。同时安钢辉建议每天睡前做一些简单、适度的拉抻运动,也可以辅助睡眠。而对于重度失眠的患者,安钢辉表示,要及时到专业精神心理机构进行评估,在医生指导下服药,调整生活方式,适度运动,切忌自行滥服药物,要积极治疗引起失眠的原发病。
而对于什么是良好的睡眠,李慧军教授指出,睡眠时间长≠睡得好,只有保证一定时间的深度睡眠,才能称为高质量的、良好的睡眠。
对于那些睡觉的时候,打呼噜、磨牙、眼皮跳、频繁翻身、起夜的患者,由于不能进入深度睡眠,睡的质量都不高。特别是打鼾严重的人,会出现睡眠时憋醒,白天嗜睡、乏力,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晨起头痛、咽干、血压升高,性功能减退,夜尿增多,性情急躁等。如果打鼾过程中出现呼吸暂停次数及时间增加,造成通气不足,血液中氧气含量下降,不够供应身体所需,会引发心脏病、高血压、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最严重的后果则是一口气上不来,憋死在睡梦中。
李慧军教授表示每夜睡眠7小时过程中呼吸暂停及低通气反复发作30次以上,就可以确诊为鼾症。打呼噜时如有一小段儿是没声音的,这就是呼吸停止时间,即是会致命的憋气现象。对于轻度的打鼾现象,可以通过减肥、禁服镇静药、戒烟戒酒、避免劳累熬夜、建立侧卧位睡眠习惯来缓解。无法缓解的可以采取正压通气治疗(CPAP)——通过一定压力的机械通气,保证患者睡眠时呼吸道通畅。但如若是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鼻甲肥大、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肥大、软腭肥厚、舌根肥厚;巨大声带息肉、喉肿物;上下颌骨发育畸形等疾病造成的鼾症,就需要到专业耳鼻喉科进行手术治疗。
此次睡眠日系列活动,旨在提高公众对睡眠疾病的认识,让公众关注睡眠卫生,了解睡眠需要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积极正确治疗,才能改善睡眠质量,为我省广大受睡眠疾病困扰的人群,提供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