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1月14日为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共同关注糖尿病”,其宗旨是引起全球对糖尿病的警觉和醒悟。11月11日上午,哈医大二院糖尿病医院院长、内分泌科主任李强教授带领科室骨干医生在门诊大厅举办了“糖尿病大型义诊活动”,为市民免费测量血糖、血脂,并进行了疾病筛查、健康知识讲解、疾病诊治及日常保健宣讲,医疗帮扶200余例。本次义诊发现,参与义诊的糖尿病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可以看出老年人的筛查、预防意识较强,与之相反的是目前中年人患病率在逐年增高,却只有少数人会重视糖尿病的筛查和预防。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数据显示,2015年糖尿病全球患病人数为4.15亿,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为1.096亿,全球第一,并且呈年轻化趋势,18-29岁年龄组糖尿病患病率为4.5%,30-39岁年龄组糖尿病患病率为6.6%,患者的年轻化必将影响国家的生产力,带来严重的社会和家庭负担。全球每六秒就有一名糖尿病患者死亡,死亡人数超过了艾滋病、结核和疟疾的总和,糖尿病带来的合并症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如果早期发现并对其进行控制,那么早期达标会明显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从根本上改善糖尿病的预后。
李强教授介绍,目前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达到50.1%,其中东北地区由于肥胖人群比例较高,所以糖尿病患病率相对南方城市要高,糖尿病伴发的脑卒中和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也比较高。他强调,患者教育是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中重要的一环,中国糖尿病患者的知晓率低不足50%,控制率在30%左右,东北作为患病比例高的地区,人们更应该深入学习糖尿病的早期识别知识、懂得如何预防并加强疾病筛查意识。
时刻警惕“糖衣炮弹”摧毁健康防线 微小征象作线索及早发现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引起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和继发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的一种慢性疾病。在临床上具备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的糖尿病患者易引起病人及医生的注意,但有三分之二的病人缺乏临床典型症状,尤其是中老年患者较多,患者和医生易将糖尿病漏诊、误诊。
那么如何从某些微小临床征象作线索及早发现糖尿病呢?
1、具有多尿、多饮、多食、消瘦,“三多一少”症状中的一个或多个。
2、餐前经常出现低血糖症状,表现为餐前饥饿感明显,甚至伴有手抖,心慌,进食后可明显缓解。其主要原因是病人胰岛素分泌节律紊乱。
3、以某种糖尿病并发症为突出表现,常见的是外阴瘙痒、白内障、皮肤及牙周的反复化脓感染、末梢神经炎、脑动脉硬化症、脑血栓形成、心血管疾病、蛋白尿及肾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多见于忽视体检及缺少健康意识的群体,导致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不及时,所以出现了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才就医。
4、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非酮症昏迷,病人因昏迷急诊就诊,而且过去无糖尿病病史,因此不易想到糖尿病,后者常见老年人。
5、巨婴分娩史,即分娩过超过4公斤的胎儿。糖尿病孕妇产巨大胎儿的糖尿病发生率约为一般孕妇的10倍,产生巨大胎儿的直接原因是胎儿血高胰岛素血症,而胰岛素有促进脂肪及蛋白质合成作用,所以胎儿发育巨大,故遇产巨大胎儿的孕妇应考虑患有糖尿病可能。
6、肥胖、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痛风、高脂血症等疾病有与糖尿病共同的发病机制,常与糖尿病共存,所以患有上述疾病的病人也要警惕糖尿病的危险。
7、糖尿病家族史阳性者。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有明确的遗传倾向。所以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患有的人群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李强教授提醒,糖尿病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其表现各种各样,只有对此有足够的认识,才不致漏诊、误诊。临床征象怀疑糖尿病后,就应常规检查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必要时需做葡萄糖耐量试验方能诊断,而诊断后及时有效的治疗会使病人的血糖达标,从而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