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于2015年率先在全省开展人工角膜移植临床试验,8月7日完成第一例人工角膜移植术。经过近一年的观察和临床试验,今年4月26日成功完成临床推广后的首例人工角膜移植术。
人工角膜将替代捐献角膜逐渐造福眼疾患者
世界上超过1000万人的眼盲是由角膜病引起,为导致眼盲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白内障。传统的角膜移植手术有其两大弊端,一是角膜供体的来源困难,二是对新生血管多的角膜受体易发生免疫排斥,使手术成功率降低, 如严重化学和热烧伤的角膜、多次角移植失败的角膜、严重干眼症的角膜, 天疱疮以及Steven-Johnson综合征等,人工角膜的出现便可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人工角膜材料有多种,目前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使用的人工角膜是通过特殊工艺制备的脱细胞猪角膜基质。它保留天然角膜复杂的多层结构与功能,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同时,人工角膜具有与人眼角膜相似的力学性能,能满足临床手术需要。该人工角膜已作为角膜板层移植的替代物覆盖患处后可起到物理覆盖、隔离和保护创面的作用,同时能促进角膜上皮再生及基质合成。因此可以用于角膜表层病变的临时修补, 造福于广大角膜盲患者。
人工角膜与传统捐献角膜的关系
角膜供体不足一直是阻碍我省角膜移植手术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人工角膜研究的发展,科学家们已研制出具备角膜基本功能的人工角膜,解决了供体角膜匮乏的难题。其中一种人工角膜就是利用脱细胞的猪角膜基质制备而成,具有生物相容性佳、对细胞无毒性的特性。作为角膜的替代物,用于角膜板层移植,可替代原有病变的角膜浅层组织,覆盖患处后可起到物理覆盖、隔离和保护创面的作用,同时能促进角膜上皮再生及基质合成,是解决板层角膜植片严重匮乏的替代品。
曾经的成分角膜移植与本次人工角膜移植之间的关系:由于部分患者的角膜疾病不能应用穿透型角膜移植术,或者由于面临移植排斥问题、缺乏条件而无法施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手术。人工角膜具备角膜基本功能,并且能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发挥作用,使严重干眼病人得到治疗,又能具有好的生物相容性,减少新生血管生成,对细胞无毒性,无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并解决供体角膜匮乏的难题。人工角膜移植术为这些多年眼盲的病人带来了复明的希望。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构建组织工程角膜来重建与人角膜非常类似的角膜替代物,这种组织工程角膜将具备更加令人满意的性能。
我省首例接受人工角膜移植患者在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受益
今年40岁的宾县人吕某在今年2月份被确诊为:左眼角膜瘘,双眼白内障。通过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对他进行的检查发现:病灶区仅一超薄内皮细胞层,前房极浅,虹膜前粘连,晶状体混浊,眼底不清。而且吕某的眼疾状况刚好适用于使用人工角膜进行移植。4月26日,吕某成为了人工角膜移植术临床推广后的首位受益者。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眼一病房主任张红教授为其施行了“左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后植片透明、帖服良好,视力逐渐提高。在4月27日揭纱后吕某的视力达到了0.4,随着揭纱后视力的逐渐恢复,将来吕某的视力将恢复到1.0左右。
而在4月27日在吕某之后的唐女士因活碱烧伤左眼十余年也接受了左眼人工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睑球粘连松解+羊膜覆盖术,解决了困扰她多年的眼疾痛苦。
我省角膜移植发展的历史概况
2004年11月12日,黑龙江省第一位自愿捐献角膜者—闫阿红自愿把眼角膜捐献给两名患者,并于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行角膜移植手术。在其中一名患者去世后,此角膜被再次捐献并于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成功实施角膜二次移植手术,完成了光明的第二次传递。据文献报道,这在我国乃至国际均属首例,推动了我国器官捐献事业健康发展。闫阿红的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使我省角膜捐赠数目逐年增多,其中不乏普通市民、工人、学生、干部、知识分子等等。黑龙江省眼库接受的最小的角膜捐献者仅出生10天,最年长的角膜捐献者已近百岁。特别是最近几年,平均每年有50-70例志愿者履行协议真正实施捐献。2004至2016年这12年里,有400多名志愿者实现了角膜捐献,让800多人重获光明。仅去年,黑龙江省就有52人完成眼角膜捐献,100余人重获光明。2016年1月1日至今,真正实施眼角膜捐献已达到千余例,近千余人在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完成角膜移植手术,手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如今,来黑龙江省眼库咨询登记捐献的人越来越多,目前在省眼库登记捐献眼角膜的志愿者达4万余人。
哈尔滨医科大学是我国开展角膜移植的故乡和发源地。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石增荣教授就在哈医大一院开展角膜移植手术并获得成功,是中国的首例角膜移植术。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拥有一支反应迅速、技术过硬的角膜病治疗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角膜移植手术,可以完成各种复杂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板层角膜移植、深板层角膜移植、角膜缘干细胞移植、Amaduas自动角膜板层刀辅助下的角膜内皮移植术、角膜移植联合白内障手术、角膜移植联合青光眼手术、角膜病合并复杂眼外伤及其他眼前后节情况的角膜移植手术等等。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在手术技术难度方面已与国内知名眼科中心水平相当。起到了领头羊作用,带动了下级及地方眼科医疗机构的发展,成为我省推进角膜移植手术发展的主力军。
目前黑龙江省角膜供体依然不能满足临床需求,这显示我省人民仍受传统观念的限制、角膜器官捐献意识尚未全民普及;同时组织工程角膜正处于研发阶段,这些因素对于角膜移植手术的大力开展均有限制。所以,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一直在努力加大角膜盲的研究力度, 力争研究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角膜及组织工程角膜。
相关链接——
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眼一病房学科实力突出,团队内专项分工细化,在角膜病、复杂性白内障、眼外伤、眼底病、葡萄膜炎、眼眶病、青光眼及眼科疑难病的诊治等方面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注重综合实力的培养,是医疗、教学、科研齐头并进的综合性科室。眼一病房主任张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眼科医院党支部书记、眼科教研室副主任,哈尔滨医科大学中俄医学研究中心眼科研究所副所长,黑龙江省杰出青年,黑龙江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后备带头人,长江学者后备, 黑龙江省教育厅新世纪人才。英国皇家医学会、墨尔本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兼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角膜病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眼科学分会常务委员, 黑龙江省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角膜学组组长,黑龙江省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学组副组长。
黑龙江省眼库设立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立于1999年。80年代,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在角膜移植材料保存、手术技巧、合并症处理等方面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近17年的探索和发展中,黑龙江省眼库每年志愿捐献角膜数量逐年增加,角膜移植数量逐年增多,角膜移植技术不断发展,目前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014年10月17日,为救助低保贫困家庭角膜移植手术患者,哈尔滨市慈善总会与哈尔滨医大一院眼科医院正式启动了《低保贫困家庭眼角膜移植手术患者救助项目》。这一慈善救助项目的实施为我市需要进行眼角膜移植的低保贫困家庭的患者提供经济资助,使这些在黑暗中生活的人们有了重见光明的机会。
2015年1月19日,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成功地为一位白内障术后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实行了角膜内皮移植手术,开创了我省角膜成分移植手术的先河。成分移植手术方法与传统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相比较,可以减少术后排斥,更符合角膜的解剖生理特点,手术损伤小,术后水肿轻,由于移植导致的散光小,并发症明显降低,患者术后的视觉效果大幅度提升。成分角膜移植使一个角膜供体多人受益,使捐献者的善举得到更多人的荣享。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成功实施的角膜成分移植术,不仅填补了我省空白,也使我院在角膜移植领域步入了国内先进行列。角膜成分移植术在我院的应用将为眼角膜病患者带来更多的光明福音。
黑龙江省眼库还引进了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术,为以往不能接受常规角膜移植的角膜病患者提供复明机会。同时,眼科医院的研究人员还在进行干细胞制备组织工程角膜及干细胞相关技术的研究,即将患者自体的干细胞经组织工程技术转化并应用于组织工程人工角膜的制备,这项新技术与国际前沿科技接轨,对研究工作者的要求水平极高,所制备的组织工程角膜具有排斥几率小、来源广泛、生物相容性高等多种优点。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在角膜保存、移植及人工角膜研发等技术上的不断进步会使更多角膜盲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