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不再是个陌生的疾病,因为中国每年有60万患者因其走向了生死线,约1/3的患者因抢救不及时等原因而丧命。急性心梗发生时,心脏的血液供应犹如断电一样戛然而止,“死神”就会极速狂奔,和分分钟死去的心肌细胞做最终对决。而这段时间到底有多长呢?在这段时间之内该做些什么呢?为了唤起公众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关注,让大众意识到缩短抢救时间的重要意义,2014年11月20日,中国设立了首个“心梗救治日”,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的心梗救治网络,今年心梗救治日的主题是:传递生命接力棒,心梗救治我要120。
“医生等患者”模式有效缩短时间窗 门球时间从90分钟到40分钟
通过放支架和溶栓的方式开通血管,疏通堵塞的冠状动脉,让心脏重获血液供应,在医学上被称为“早期再灌注治疗”,也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开通血管的理想时间是发病后120分钟内,每拖延一分钟,就会有大量的心肌细胞死去。
2013年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约70万例,只有5%的患者得到规范治疗。很多人还没意识到早期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性。患者发病后很长时间才到医院、家属犹豫不决、院前急救体系有待完善、基层抢救水平有待提高等,都影响了血管再通时间。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项目黑龙江省执行主席、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于波教授介绍,自2014年心梗救治项目实施以来,哈医大二院胸痛中心全年接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0余人,为900余名患者实施心梗介入手术,比前一年的300余名心梗手术患者的数量相比,增长了两倍,院内的死亡率从之前的近5%下降到1%,从患者拨打120到实施治疗的时间,从此前的平均90分钟,下降到了平均40分钟,其中三成的患者的“门球时间”控制在了30分钟以内,这是院内流程简化,120急救体系成熟,心梗救治网络发达,患者就诊意识提高的综合结果。
“绿色通道”将救治流程压缩到极限
“120急救中心与哈医大二院胸痛中心联网后,患者只要进入120抢救车,就进入了心梗抢救联网体系。120车上医护人员随时将患者的心电、血压等检测报告通过车上可视电话或微信传送给胸痛中心医生,胸痛中心医生实时指导车上医生为患者用药、治疗。”哈医大二院胸痛中心杨爽医生说。
120急救车就是一座流动的临时抢救室,各种抢救设施一应俱全,监护仪、心电机、除颤仪、呼吸机、吸引器,就连担架都备有铲式、脊柱式、轮椅式、普通式,还有美国进口的担架车,适应不同部位受伤患者。
一旦被送到哈医大二院胸痛中心,患者即进入“一级安全状态”
所谓“一级安全状态”,不仅因为哈医大二院胸痛中心有全省一流的心内科专家,还因为这里的格局设计、抢救和服务流程都是以“时间最短化”为前提。
哈医大二院胸痛中心病房分为重症、次重症和轻患三个区域,重患病房位于距胸痛中心和手术室最近的位置。“这样设计,可为重患最大限度节约抢救时间。”杨爽说。胸痛中心最大的不同:病房分布在病区四周,护士站和医生办公室坐落在病区的中央位置。“这种放射性设计格局,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它可以保证医护人员到达每一个患者病房的距离都是最短的。”
胸痛中心的硬件设施够硬,8间手术室可24小时同时为急患做手术,手术室的数量是国内心血管病科室最多的。手术室配备的造影机、主动脉球囊反搏机和电生理机全部是目前国际一流的设备。
于波介绍,对于心梗患者,时间就是生命。以往,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一般由家人送往附近医院,如果附近医院没有心血管科室,患者只能再转运至有能力救治的医院,抢救过程至少延误1小时。即便家属求助120急救中心,以往也只是将患者送到附近医院的急诊科,急诊科检查后再把患者转至心内科室,这个过程最少需要1个小时。1小时恰恰是心肌梗死患者的黄金抢救时间,关系到患者的生死存亡。哈医大二院胸痛中心经过多年质控管理,将抢救心梗患者的时间压缩到了极限。
120分钟——公众、急救、心内科的超能接力赛 医院也要“手牵手”
除了急救中心与医院,医院与医院之间也需要更便捷的沟通,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项目建立行政支持下的STEMI区域救治网络,黑龙江省的医院已经在哈医大二院的“总指挥”之下“联网”,哈医大二院不仅有统筹协调网络建设的指挥作用,还要对黑龙江省的数十家医院心内科和急诊科的医生进行培训,让医院和医院之间“手挽手”,减少心梗患者的“漏网之鱼”,只要有胸痛患者拨打了120急救电话,所有的医院就都进入“备战状态”。一年以来,哈医大二院走下基层,为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急诊介入治疗,针对基层医院溶栓、溶栓与急诊介入治疗及早期再灌注治疗的方法进行系统培训,基层医院不仅可以向大医院转诊,同时也具备收治和抢救患者能力,必要的时候还要接受大医院治疗后的转诊患者,双向转诊的模式在此得以完善。
心肌梗死抢救要闯过“三道关”
据最新统计数字显示,心梗目前已高居我国死亡原因第二位,到2030年,我国预计将会有2300万心肌梗死患者。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心梗患者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开通血管,而且87%的人认为发病2小时是黄金救治时间。急性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是通过溶栓、放支架等方式的再灌注治疗,让心脏重获血液供应,直接植入冠脉支架的效果更好。一般来说,在心梗发生后3小时内接受再灌注治疗,能显著减少心肌梗死范围;6小时内及时放入心脏支架,也能发挥很大作用,一旦超过12小时疗效就差了。如果患者不能及时接受支架治疗,先接受溶栓治疗也能将救治时间窗拉宽,根据溶栓情况进行转运介入治疗或溶栓后3~24小时内冠脉造影,也能取得较好效果。
第一道关把握在患者自己手里,也是最关键的一关。有心肌梗死危险因素的人,出现胸痛等心梗症状,一旦发病就应立刻停止任何活动,马上舌下含服1片硝酸甘油,每5分钟重复服用1次。如果含服3片后仍无效,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第二道关,是指急救中心迅速出动救护车,将患者快速运往有相关救治能力的医院;第三道关则是患者来到医院后,急诊科、心脏科等相关专科医生迅速诊治,争取在90分钟内对患者进行再灌注治疗。患者及时拨打120等急救电话,医生在120分钟内尽快完成救治,是我们强调的两个很重要的“120”观念。要想提高心梗抢救的成功率,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媒体的权威、科学的健康教育。
中青年人猝死频发 消灭心梗要“防”+“治”联手
虽然目前没有直接的数据表明,我国年轻人因心梗导致的猝死占多大比例,但可以肯定的是,猝死患者中,大部分都有冠心病或其他冠状动脉病变。让人忧心的是,国内心肌梗死发病年龄明显提前。一方面,以前的冠心病患者多为七八十岁的老年人,50岁左右的都很少见,但现在二三十岁的冠心病患者已不罕见,四五十岁的就很常见了;另一方面,有心肌梗死危险因素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吸烟、高压、不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都成为重要影响因素。年轻的心梗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相对较轻,心梗一旦发生,坏死程度往往更加彻底,对年轻人心脏的打击更大,复发率较高。年老心梗患者的心脏在冠状动脉病变长时间的“侵害”下,已形成一定的适应机制。
于波说,“如果我们为心肌梗死危险因素制作一个“榜单”,位居前三的就是: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紧随其后的不健康因素就是:糖代谢异常、运动过少、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精神紧张、超重等,如果有一个或多个危险因素的话,就应该时刻把预防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