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我省某市的一位小伙子因头部疾病去世,家属决定捐献其器官,大庆炼化公司64岁退休职工赵景河幸运地成为我省第一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受体,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一院党委副书记、纪检委书记、肝脏外科主任刘连新教授为其行同种异体肝移植手术。这是哈医大一院肝脏外科作为黑龙江省唯一可行活体肝移植和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CD)肝移植中心成功完成的我省首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手术。目前,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手术并发症出现,达到出院标准。
赵景河患乙型肝炎及糖尿病20余年,10年前出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2012年5月初体检发现肝脏出现肿瘤,于2012年5月25日行脾切除术,并于同年6月18日在哈医大一院肝脏外科行肝部分切除术切除肝脏肿瘤,术后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2013年6月再度发现肝脏出现肿瘤,于同年6月13日在哈医大一院肝脏外科行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术。由于不堪长期受到肝癌的折磨,赵景河今年经慎重考虑决定行肝移植手术并加入等待者名单。
6月26日,一位小伙子因头部疾病在一院去世,患者家属一致同意捐献其器官以拯救他人生命。在红会的监督下,捐献者的器官经过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进行分配,赵景河幸运地符合器官配型的各种要求,成为我省第一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受体。刘连新教授经过8个小时的奋战,顺利的完成了肝脏移植手术。患者返回ICU病房,当天麻醉清醒后即脱离呼吸机支持。当术后第二天得知自己移植的肝脏已经开始正常工作、各项指标非常好的时候,赵景河非常高兴,当场向医护人员高歌一曲《小白杨》,表示对生命和生活美好的向往。术后第3天赵景河可以进食,第4天可以下床活动,第5天即返回普通病房进行治疗。在术后第19天,赵景河的术后恢复顺利,无手术并发症出现,已达到出院标准。
我国著名的肝脾外科专家、哈医大一院消化病医院院长姜洪池教授表示,哈医大一院肝脏外科率先在我国开展多例肝脏移植并存活良好,此次成功完成的我省首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手术,是用我省DCD公民的肝脏救治我省的肝病患者,对我省今后开展DCD肝移植手术造福肝病晚期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在2014年中国推广DCD器官捐献后,被指定为黑龙江省唯一可行活体肝移植和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CD)肝移植的中心,也是黑龙江省唯一合法的肝脏器官获取组织(OPO)。2014年,哈医大一院肝脏外科成功完成了两例亲体供肝活体肝移植,分别为丈夫将部分肝脏捐献给患有肝衰竭的妻子,母亲将部分肝脏捐献给患有肝小静脉闭塞综合征的女儿,刘连新教授介绍活体肝脏移植是肝脏移植手术中难度最大、风险系数最高的手术,目前两例手术供体和受体在术后均存活良好,可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标志着肝脏外科在相对简单的DCD器官捐献肝移植方面有着更加成熟的经验。
目前我省公民对DCD捐献的认识度还不够,刘连新教授指出,今年1月哈医大一院肝脏外科完成我省首例DCD肝脏捐献,并于5月完成第2例DCD肝脏捐献,此次捐献是我省完成的第3例DCD肝脏捐献,但是3例DCD捐献远远无法满足我省肝脏晚期患者的需要。根据卫生部门统计数据,我国每年约有 100 万名器官衰竭患者,其中约有 30 万人急需器官移植,哈医大一院肝脏外科目前仍有20多名继续肝移植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排队等待器官。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遗体捐献和器官移植的观念。当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时,可以选择留下自己宝贵的器官,给予别人一个继续生存的机会,让自己的生命能够和他人一起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