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健康 > 正文

医疗健康

四院心内科完成省内首例永久起搏电极拔除

时间:2015-07-23 17:24:554  作者:岳金凤 曹雪  点击:

近年来,哈医大四院每年植入心脏起搏器数百例,随着起搏器植入数量的增加,导线故障和感染病例也随之增加,然而应用导线拔除装置行起搏导线拔除术在黑龙江省内迄今还未有报道。日前,哈医大四院心内科李学奇教授、夏洪远教授、张彤医生、曹雪医生等为一名起搏器囊袋感染的患者顺利拔除了永久性起搏器电极导线,并成功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

心律失常患者发生起搏系统感染

今年46岁的赵某,18岁时因心肌炎导致心律失常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严重的心动过缓导致多次晕厥,1986年植入永久性起搏器,后该患者分别于2003年、2013年分别植入了其生命中的第二个、第三个起搏器。然而不幸的是2个月前患者因外力后出现起搏器术区疼痛,局部皮肤逐渐变薄、破溃,到患者就诊时起搏器脉冲发生器1/3已经外露,明确诊断为起搏器囊袋感染。

起搏系统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1.周围并发症包括胸壁脓肿、血栓性静脉炎和右侧心内膜炎。2.远离部位的并发症包括骨骼系统并发症,局部的锁骨骨髓炎,胸锁关节炎;远处并发症包括转移性骨髓炎,败血症性关节炎。3.心肺并发症包括肺栓塞,真菌性主肺动脉瘤,左侧心内膜炎。4.转移性并发症,包括软组织、器官或肌肉脓肿,败血症以及潜在的并发症。起搏系统感染如不及时诊治可危及生命,有报道,起搏系统感染6个月内全因死亡率为18%。与死亡相关的高危因素有:体循环血栓、中至重度三尖瓣返流、右室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等。

此外,该患近两年来曾出现三次先兆晕厥,发作时伴有黑矇、胸闷、乏力、大汗,经起搏器程控检查提示该患还患有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多为恶性心律失常,轻者可无自觉症状或仅有心悸、胸闷、乏力、头晕、出汗,重者可出现发绀、气促、晕厥、低血压、休克、急性心衰、心绞痛等,甚至衍变为心室颤动及猝死。

根据国际指南及中国专家共识,经哈医大四院心内科全科讨论为该患者制定的治疗方案为完善术前检查、应用抗生素的同时行起搏器及电极导线拔除术,并择期于患者对侧胸壁行ICD植入术。

省内首例起搏导线拔除获成功

目前电极导线拔除的方法有:经静脉拔除及外科手术拔除。经静脉拔除的主要工具包括:锁定导丝(Locking style)、套叠式聚丙烯鞘(mechanical sheaths)、捕抓器(snares)、可旋转螺纹头端鞘(Evolution机械鞘)、激光鞘(laser sheaths)、针眼圈套器(Needle’s Eye Snare)等。该手术风险较高,其主要并发症有:心包填塞、血气胸、肺栓塞、脑卒中、三尖瓣损伤、电极断裂及游离、心脏及血管撕裂及破裂、甚至死亡等。

李学奇教授等医生经充分的术前评估及完善术前检查,一次手术于6月29日在哈医大四院中心导管室进行,考虑到患者为起搏器依赖,故首先为患者行临时起搏器植入术,随后将感染的起搏器脉冲发生器移除,并应用锁定导丝电极拔除装置成功将心房、心室两根被动电极导线经上腔静脉拔除。经充分抗炎后二次手术于7月3日再次进行,因患者仍伴有心律失常 室性心动过速,故为患者行ICD植入术,术中患者植入侧锁骨下静脉由于曾经反复植入起搏电极导线而出现严重狭窄,植入ICD电极导线面临巨大的难度和挑战,在李学奇教授、夏洪远教授的不懈努力下,应用多种技术开通静脉路入,最终成功植入ICD,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现患者已顺利出院,重返工作岗位。

如今,在成熟的心脏中心起搏器植入术已成为常规手术,其中还包括手术难度大、并发症较多的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包括CRT-P/D)等心血管植入电子装置(CIED)的植入。然而,国内能够开展起搏电极导线拔除术的中心却并不多,迄今只有北京、上海等几家大型心脏中心开展此项工作。哈医大四院首例应用导线拔除装置行起搏导线拔除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该院心内科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填补了省内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