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由一院药学部主办的“慢病管理与临床药学实践”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在学术报告厅举行,国内知名的药学、医学及管理学专家应邀到会,学习班由药学部主任海鑫教授主持,张东华副院长、薄红主任及各位专家参加了开班仪式。张东华副院长代表医院致辞,来自省内的150余名临床药师参加了学习。
学习班共进行了3天,中国执业药师协会理事、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院协会药事管理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学部主任翟所迪教授、天津第一中心医院药学部副主任兼临床药学科主任徐彦贵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药学部主任菅凌燕教授、卫生部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杨莉萍教授、黑龙江省医疗服务管理评价中心丁国华主任、一院心内科一病房主任杨树森教授和神经内科五病房主任丰宏林教授等临床药学、医学专家围绕慢病管理这一主题,分别以《超说明书用药与循证药学》、《慢病分级药学监护实践》、《医院药学的精细化管理》、《临床药师在老年慢病管理中的作用探讨》、《医院巡查与药事管理要点》、《心脑血管病的慢病管理》、《卒中/TIA抗血小板治疗最新指南的解读》为题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并向学员们介绍了慢病管理和临床药学实践效果等经验,讲解了临床药师参与慢病管理团队的工作方式,细化了对慢病患者提供药学服务的内容,对在慢病管理中融入临床药学的实践模式进行了探讨。
经了解,目前,我国的慢病管理模式主要采用慢病信息监测系统、慢病自我管理、慢病健康管理等传统模式,而且大多集中在社区,参与人员以护士为主,其主要任务是收集数据、建立档案和健康教育。据专家介绍,我国虽然借鉴国外管理模式出台了慢病管理的纲领性文件,但由于缺少高素质专业人员,使慢病管理模式仍“以病为中心”,未能真正实现“以病人为中心”。此次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的主要目的,是在慢病管理中引入临床药学实践理念,突破以往慢病管理“以病为中心”、以护士或医护为主体的模式。临床药学是一门“以病人为中心”、以提供合理用药为目的的实践科学,而临床药学实践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慢病管理模式的单一,并推动这项工作日臻完善,使广大的慢病患者受益,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