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在美国芝加哥华盛顿会议中心召开的“2105年美国消化病周(DDW)”大会上,哈医大二院消化科主任刘冰熔教授应邀进行专题发言,详细介绍了”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膈上憩室”的新技术,引起了参会国际消化内镜医师们的浓厚兴趣和广泛好评。
据了解,食管壁的一层或全层局限性膨出,形成与食管腔相通的囊袋,被称为食管憩室。食管膈上憩室(EED)是发生在食管下段膈上5-10厘米的膨出型憩室。憩室增大可致患者顽固性吞咽困难、胸痛、食物反流,甚至反复吸入性肺感染,少数病人可压迫喉返神经而出现声音嘶哑、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憩室较大或症状明显及有并发症的患者须及时手术纠正。而目前的治疗方法则只有胸外科手术一种方式,理想的手术通常需要进行“憩室切除”、“食管肌切开术”和“胃底反叠术”三个步骤。但文献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1%,其中食管瘘发生率高达15%。
当前,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主要应用于胃肠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下切除。近年来ESD技术发展逐渐成熟,并逐渐衍生出隧道内镜技术、肌层剥离技术等。刘冰熔教授和他的团队自2008年开展ESD技术以来,到现在已为千余例胃肠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进行了治疗。在熟练掌握ESD术的基础上,刘教授又创新性地将ESD技术应用于食管膈上憩室(EED)的治疗上。
EED为膨出型憩室,系食管黏膜从平滑肌层的某一薄弱处或缺损区突出而形成。因此,EED局部食管壁肌层缺失,粘膜层外侧即为纵膈结缔组织。采用ESD术可将食管膈上憩室内的正常食管粘膜与憩室底部纵隔结缔组织完全剥离,EED腔内粘膜剥离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完成:一是内镜直接在憩室腔内剥离粘膜;二是在食管憩室上方建立粘膜下隧道,通过粘膜下隧道,内镜进入憩室腔内粘膜下空间,并进行粘膜下剥离。剥离后将相对游离的憩室粘膜结扎或切除。缺少了粘膜层的憩室底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瘢痕组织,憩室周边正常食管粘膜上皮逐渐向憩室中央部爬行。愈合过程中,憩室挛缩变浅甚至消失,局部瘢痕组织的再生,也加固了局部的食管壁,防止了憩室的复发。
在此次DDW会议期间,刘冰熔教授大会发言所展示的病例是一位49岁的男性影像资料,该男士因为顽固的反酸烧心症状一年多到消化科就诊,入院后确诊为巨大食管膈上憩室(大于5厘米)。经过术前认真讨论及仔细评估,刘教授决定采用ESD术在其食管憩室上方建立粘膜下隧道,通过粘膜下隧道,让内镜进入憩室腔内粘膜下空间,并进行粘膜下进一步剥离。在憩室内粘膜完全剥离后,刘冰熔将游离的憩室内粘膜给予翻转结扎。术后7天,患者恢复正常饮食出院,无任何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随访,其食管憩室完全消失,术前反酸烧心症状亦无复发。
ESD技术应用于食管膈上憩室,展示了食管憩室治疗的新思路及新理念,并拓展了ESD技术的临床适应症。与外科手术相比,ESD术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费用低、恢复快的优势。此项内镜创新技术受到参会国际内镜专家们的重视,许多同行专门向刘冰熔教授索要相关技术图片及录像,并提议就ESD技术开展深入合作研究。

刘冰熔教授做专题报告
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