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医大 > 正文

媒体医大

【转发黑龙江新闻网】全国首届医学院校校(院)长论坛

时间:2013-01-14 14:19:334  作者:  点击:

   1月11日,在由哈尔滨医科大学主办的医学院校校(院)长论坛上,来自国内25所综合大学医学院及独立建制高等医学院校50余位校(院)长就医学教育改革新思路展开热烈讨论。随着我国医疗体制和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医学院校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成为摆在医学院校校(院)长面前的一项重要议题。此次会议围绕高等医学院校机遇与挑战、卓越医师培养与教学改革、医学教育的质量保证等多个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走特色发展道路 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 杨宝峰

 

  杨宝峰教授向参会者介绍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历史,并详细讲述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五大办学特色。
  哈医大从1949年2月首创俄文医学专业开始,先后组织翻译了前苏联新教材和有关参考书,此后国家卫生部在哈尔滨医科大学设立卫生部俄语培 训中心,与俄罗斯著名医科大学院建立了大学生培养及友好往来关系。杨宝峰教授讲起继前苏联成功完成狗头移植实验之后,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专家赵士杰大胆尝 试,成功完成世界第二例狗头移植实验,狗头存活的时间打破了前苏联的实验记录。令哈医大人骄傲的,还有由夏求明教授主刀治疗的心脏移植病例,至今仍是亚洲 存活时间最长的“换心人”。日语医学科研教学国际化是哈医大的第二个办学特色。哈医大早年成立时,时任校长先后引进日本学者留校任教,设立临床医学日语 班,与日本多所院校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关系,学习日本的办学经验和特色。长学制教育多元化是哈医大第三个办学特色。哈医大是首批举办七年制医学教育的院校之 一,学生创新能力突出并多次在全国“挑战杯”斩获奖项;学生临床技能扎实,人文关怀能力强,在抢救“最美教师”张丽莉事件中,毕业于哈医大七年制、现任哈 医大一院ICU病房主任赵鸣雁教授表现突出。依托国际医学质量认证、深化教学改革是第四个办学特色。在2003年开展的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本土化研究 中,36项办学指标全部达到了基本要求,26个指标达到高标准要求。加强文化建设、倡导文化传承是哈医大办学的第五大特色。一代又一代的哈医大人秉承创 新、合作、奉献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一次又一次让这所学校和我们的医疗事业实现了新的飞越,而这也正是我们日后前行的力量。
  在报告的最后,杨宝峰教授谈到了独立办学的优势与不足。独立办学的优势有:行政部门对医学教育的特点、规律理解透彻,思想统一,办事效率 高;基础、临床、药学有机结合;学生医学基础扎实,知识掌握系统、完整;便于国际交流;学生医学使命感、责任感强。独立办学的不足之处有:应加强人文教 育,数理化基础应向综合院校学习,经费投入低于综合院校,医学生招生较多。
 

对新时代医学教育的认识

北京大学副校长 柯杨
 


  

  柯杨教授的报告从医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谈起,对问题根源做了初步分析,并对医学教育新的定位和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首先柯杨教授讲到现今医学面临可及性与公平性、期望与失望、信任危机、国民的健康状况、突发卫生事件及灾难应对等种种因素。她提出需要重新思考追问医学的 目的是什么?现今的医学尽管基础医学、诊断学、治疗学都有了大幅度的进步,但由于认识和实施的不同步、诊断与治疗进步的不同步、高技术发展与医疗模式改变 不同步、人文精神缺失等都表明医学仍然很有局限性。柯杨教授还谈了中国医学教育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重要专业的缺失、专业设置的不合理,教学模式、内 容与方式落后,能力培养不全面,缺乏人性关怀、团队精神等。
  基于以上问题,柯杨教授对医学提出了三个新的定位:将医学的目的定位在健康的维护与促进而非单纯的医疗;将医学的对象定位在人群而非单纯的个体;将高等医 学教育的目的定位在养成心性理性而非单纯的术性。在教育教学上,柯杨教授指出应该坚持医学教育的综合性、系统性,并对综合性加以强调。
  在报告的最后,柯杨教授谈到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发展的策略:开展研究,建言政府;建立全科医学学科,吸引师资并开发教材;积极参加基层医疗卫 生人才培养;加强各类医学相关人才培养;2008年开始教改新途径(以临床医学为主线),强化“5+3”、综合素养培养、基于器官系统的课程设置整合,走国际化道路。

 

医学教育课程改革:反思与重构

重庆医科大学校长 雷寒

 

  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雷寒讲述了重庆医科大学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的探索和收获。
  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特点:以医学知识本身作为认识起 点,按照“基础——专业”的方式组织课程。沿着知识与认识的深入循序渐进,以基础科学作为现代医学教育、医疗实践和医学研究的知识基础,强调医学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充分反映医学领域各学科的内容和结构反思。但这种课程体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以问题为基础课程体系特点:以医生诊治活动作为认识的起点,按临床问题的前后联系如病人的主述、症状、体征或各种 不同类型病例来组织课程,课程一般由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和总结五个阶段组成,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首要的问题。这种课程体系知识存在碎片化的风险,问题并不必然形成经验,经验并不排斥学科知识,经验并非完全等于知识。而且它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极高,实施效果的个体差异性大。
  以系统为基础的课程体系特点:打破基础与临床的界限,强调医学教育与文、理、工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尤其强调“人文”与 “医学科学”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将不同的科目相互结合或融为一体,通过“器官—系统—功能—疾病”的逻辑,形成一种新的结构,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医学知识 框架,尤其强调转化学习。
  重庆医科大学推行的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和学科融合的课程设置。这种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的PBL小组学习取代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打破了学科限制,实现课程在学科间的整合,将培训从医院扩展到社区,并通过推动小组讨论来加强医患关系学习。结合重庆医科大学“基础临床贯通式”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雷寒校长得出结论:第一,基于问题课程必须与传统的学科中心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逐渐走向系统中心课程,才能避免“表面轰轰烈烈、丰富多彩,但缺乏对知识的统整和探究的深度”。第二,课程体系的选择与改革也必须符合学校自身的定位要求, 使医学课程改革真正成为提高医学教学质量的契机。

 

医学教育的发展与我们的探索

中南大学党委副书记 陶立坚


  

  陶立坚副书记在全球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中就Flexner报告的启示,探讨了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的关系、自然科学知识对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医学是以科学为基础的专业教育等问题。  
  在中美医学教育的比较研究中,陶立坚详细就中美医学教育学制体系比较、中美医学教育课程设置比较、中美医学教育评价体系比较、中美医学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比较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
  陶立坚还就湘雅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卓越医生培养的探索等问题,通过多媒体形式,图文并茂地阐述了对医学教育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国际化:医学教育发展之取向

  温州医学院曹建明处长代表其校校长瞿佳首先介绍了温州医学院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他认为,温州医学院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好的政策,好的前辈,好的校友,好的干部,好的教师,兄弟院校好朋友的大力支持,抓住世界经济一体化,高等教育全球化,医学教 育标准化的大好机遇,用“借船出海、借梯上楼、筑巢引凤”等措施,发展特色学科和专业,把小眼科做成大视角,成立了眼视光学院,并且通过对外交流、吸引人 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医学人才等办法,大大加快了国际化进程。
  目前,温州医学院与六大洲66所大学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的教师被聘为美国的博士生导师,学校也拥有了一大批国际知名的客座教授和荣誉教授。这些都是学校发展的最有力的支撑,为温州医学院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