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杨艳杰:变革教育模式和内容 培养服务现代社会人才
时间:2015-01-25 09:01:354 作者:杨海全、汪晓涛、方圆 点击: 次
|
|
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杨艳杰接受人民网黑龙江频道专访。焦洋 摄
近日,对2000多名昔日高考状元的调查显示,这些当年高校教育中的佼佼者,大多并未如愿成为“职场状元”。对此,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第一线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杨艳杰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欲培养真正能够服务于现代社会建设的人才,教育的模式和内容应有一个大的变革。” 杨艳杰副院长提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她认为,爱国主义教育不是一句口号,它应当被纳入到整个教育体系中,成为一个长期的机制。“只有培养孩子们对我们这个泱泱大国的热爱之情,那么未来他们才能自觉掌握专业技能,从而真正服务于国家。”杨院长说,青年人的责任感培养教育作为我国未来人才发展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它事实上不仅仅强调对社会、对国家的宏观层面,同时也包含着对自己、对家人、对他人负责的微观层面,“这是一个由小及大的过程,有责任感、有理想和志向的青年人才能脚踏实地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反思中国式教育模式过程中,杨艳杰副院长认为,中小学教育往往偏重理论教授,而轻视甚至忽略了实践教育,造成了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之余进行身体力行的劳动、运动方面的技能性能力培养的缺失。“90%的学生在自我评估中对自己的懒惰表示不满意,那么教育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应考虑在这些方面设置一些课程、培训,让孩子们从小勤奋起来。”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学生的时间大量花费在理论课的听、说、做题中,这造成了他们创新能力的缺失。“我们培养的人才会背诗、能写文章、擅长做题,可是走上工作岗位后却拿不出自己的Idea,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教育的失职。”为此,杨艳杰副院长建议,将现有的教学内容更多地向创新思维培养方面倾斜,以活动类、实践类、游戏类的内容来填补这一空白。同时,努力与国外优秀的培养理念和模式接轨,真正培养出大有可为的创新型人才。 此外,杨艳杰副院长提出健康素养教育同样重要,坚持好的饮食习惯,摒弃坏的饮食习惯,个人强健的体魄不仅对自身、对家庭有重要意义,甚至关乎整个中国未来的发展。同时,心理教育不能忽视,教育工作者应将对情绪健康的关注纳入到工作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