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中俄两国学者聚首冰城研讨心血管病
时间:2015-10-15 14:00:284 作者:史轶夫 点击: 次
|
|
作为第二届中俄博览会期间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学术交流的重要议程之一,首届中俄青年学者重大疾病(心血管病)防治学术会议、第七届中俄医药学术会议暨第五届寒地心脏病会议,13日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召开。两国的500多位代表济济一堂,讨论的议题包括重大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转化医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中俄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目前已步入新阶段,医药卫生领域的交流合作也已成为中俄双边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两国长期睦邻友好的社会基础,双方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合作面临新机遇,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空间。在此背景下,由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国药理学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亚洲心脏病学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黑龙江省教育厅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以及由哈医大承办的这一系列盛会,旨在加大中俄两国医学专业人才的交往力度,加强双方医药科技领域的合作影响,加速搭建寒冷地区和国际心血管病学领域的研究平台,加快推动医药学的成果创新转化,共同谱写中俄医疗卫生事业新篇章。 黑龙江省北部和东部与俄罗斯相邻,西部与南部分别与内蒙古和吉林省相邻,由于地处边陲,受寒冷气候、饮食及生活习惯影响,本省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非常高,并且心脑血管病已成为全省居民的首位死因,占比高达55.7%。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医大校长杨宝峰教授同与会专家深入探讨了非编码RNAs在重大心脏疾病中的作用,报告了抗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纤维化新的分子靶点,为重大心血管疾病的防控提出了新策略。 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李学军教授发现自噬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免受氧化应激损伤,增强细胞的存活和抑制凋亡,这种潜在机制可能是姜黄素类多酚类化合物对内皮细胞保护、减缓氧化应激损伤的主要作用机制,为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用药指明了新方向。 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形成的共识: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冬季及高纬度地区的代表省份黑龙江省,其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的患病率和致死率急剧飙升,且远远高出其它季节和南方地区,相关防治工作刻不容缓,任重道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