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博学载医,不断攀登教学和科研高峰 哈尔滨医科大学校训背后的故事
时间:2017-06-04 09:06:274 作者:韩雪 点击: 次
|
|
前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药理学专家、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教授在国内某高校做客百名院士百场报告会时,谈及哈尔滨医科大学校训“木直中绳、博学载医”,他解释道,就像可用的木料一样,必须经匠师精雕细琢后而成器——教师要认真严格施教,学生要多学善思,锲而不舍,掌握博大精深、不断发展的医学理论和技术。 几十年来,杨宝峰教授正是以“木直中绳、博学载医”的校训精神为动力,刻苦钻研、博采众长,不断攀登教学和科研的高峰。“不管什么专业,只要干好,行行都能出状元”,杨宝峰用几十年对医药学的执着对这一信条作出了完美的诠释。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跋涉在医药学领域的他,在国内乃至国际上不断有所建树。是他首次发现微小核苷酸和冠心病心源性猝死的关系,首次发现心脏M3受体和心律失常的关系,首次发现抗心律失常中药作用较弱的原因是对心律失常发生的最佳靶点作用弱……一次次的突破,让他不断地为药理学研究写下新的历史。 到目前,杨宝峰已发表SCI收录论文150余篇,被引用3000余次。他先后担任国家卫生部规划教材《药理学》主编,国家重大心脏疾病研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承担国家1035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攻关课题16项……他常说:“现实即是理想”,几十年来,他虽没有实现年少做一个随性诗人的理想,却以自身的真性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写出了药理学的华彩乐章。 对工作劳累的化解,杨宝峰院士不似常人般娱乐放松,锤炼坚实品格是他的要旨。他始终认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做人的标准。在教学科研工作上,他投入极大的兴趣,化被动为主动,经常与书本、实验室为伴。他曾感叹说:“一个人想要干成一番事,就必须踏踏实实,有自强不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他奉行“没有勤奋就不会有天才”的人生观,告诫青年教师和学生们要去思考,去实践,去创新,“只有学思结合,掌握方法,才会有长足的进步。”他多次强调奉献精神的可贵,他用大学时带头通下水道的经历教育同学们,做事要多为集体、国家着想。他说,80后、90后们要和谐相处、团结进取;要有一颗包容、宽容之心;要有宽大的胸怀、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最后成功与德行修养是息息相关的。 对于杨宝峰来说,上班有确切时间,下班却从未准时。每天早上8时开始上班,晚6时后到实验室查看实验情况,时常到了夜深人静才回家休息。做实验总会令他这个最吝惜时间的人忘记时间。杨宝峰深知,做科研工作,就要担负起一种社会责任。 杨宝峰所研制的大明胶囊,曾有药厂要用数百万元买断,被他婉言谢绝,他将研究成果无偿捐献给了学校的药厂。杨宝峰说,以后他再研发出新药也是如此,外地企业出再高的价码,他都不会与之合作,他要把他的成果留给黑土地上的企业。他说,我的第一个科技基金项目是黑龙江给的,我的第一个重大项目也是黑龙江给的,是黑土地孕育了我的科研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