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医大 > 正文

媒体医大

【香港商報網】党的十九大代表楊寶峰:創新,是我畢生的追求

时间:2017-10-21 10:43:164  作者:乔蕤琳  点击:

 

     10月18日,萬眾矚目党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楊寶峰是其中連續三屆參加全國党代會的党代表。大會召開前,記者有機會走近這位引領中國甚至世界心血管藥物研究的楊寶峰院士。
  放棄國外優厚待遇 毅然回國報效祖國
  為學習到更先進的科學知識和實驗技術,楊寶峰院士在年輕時先後到日本和加拿大求學。學成後,他飲水思源,心系祖國,放棄國外優厚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毅然決然的選擇回到國內。
  在日本兩年半博士後期間,他爭分奪秒地工作,一個多月即熟練掌握膜片鉗(測細胞膜上離子電流)的高尖技術,一年內完成了4篇高水平論文。 “每天天不亮進到位于地下室的實驗室,晚上很晚了才出實驗室,回寢室只能跳窗戶。”經常見不到陽光,這可能是楊寶峰愛在室外散步的原因。一次,實驗室管理員拿著出勤卡,向他的導师抱怨:“你的學生楊,一天也沒正常休息過。”導师看重楊寶峰優異的學習成績和出色的實驗技巧,畢業時執意挽留他在日本工作。但一心報效祖國的他去意已決,歸心似箭,回哈醫大任教。
  1995年,他在加拿大深造一年,並把時間都用在學習和科研上,以至于導师給他起了個綽號:continue(永不止息)。其間,他提出了“心房撲動发生機制”的新學說,相關論文发表在《美國生理雜志》上。1996年,他不顧加拿大導师的困惑不解與執意挽留、勸導,懷著一片赤子之情,毅然登上回國班機。
  他始終認為,即使國外有那麼多優越的條件吸引著他,但是堅定的政治信念和對祖國與母校的熱愛,促使他依然決定回到祖國、回到母校、回到生他養他的土地上。
  響應國家促進醫學交流號召 成立中俄醫學聯盟
  中俄兩國全面戰略夥伴關系目前已步入新階段,習總書記“一带一路”的戰略為我國醫藥衛生領域的交流合作指明了方向。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楊寶峰校長憑借多年的學術地位和交流資源,在2014年7月,大力促成由中俄兩國高水平大學組成的中俄醫科大學聯盟。聯盟主席單位為哈爾濱醫科大學和莫斯科第一國立醫科大學,楊寶峰校長任中方聯盟主席。聯盟成員單位涵蓋兩國眾多高水平醫科大學,如中國的北大、清華、复旦,俄羅斯的聖彼得堡國立大學、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沃羅涅日國立醫大等。聯盟成立三年來,成員單位已經由成立時的92所擴大至106所,中俄兩國师生互訪交流人數逾5000人次。
  已簽署合作協議37項;舉辦大型會議46場,參會人數近3萬人次。當前,中俄雙方正在推進中俄醫學研究中心建設和哈醫大與聖彼得堡國立大學生物醫學中心建設;並推進中俄研究生培養項目的實施;探索中俄現代醫學與傳統醫療相結合的機制和模式。
  楊寶峰校長對聯盟充滿期待,他主張聯盟的各項工作要以務實发展為原則,以進一步加快中俄兩國醫藥科技領域的合作步伐,擴大兩國醫療健康產業的合作发展空間為目標。十九大之後,聯盟還將繼續擴大聯盟高校間教师、學生交流;啟動並實施中俄間中醫藥研究生培養項目,培養掌握中西醫結合基本理論和實踐技能的复合型醫學人才;充分发揮聯盟下各專業學術委員會和青年聯盟作用,共同協調和組織雙方在教學、科研、醫療及人文等方面開展活動;重點解決當前兩國醫療、科研領域面臨的瓶頸和突出問題。
  中俄聯盟的成立,使中俄醫學交流業已成為中俄雙邊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及兩國長期睦鄰友好的社會基礎,雙方在醫藥衛生領域的合作面臨新機遇,有著巨大的潛力和廣闊的空間。
  培養創新型醫學人才 努力提升醫學院校水平
  楊寶峰校長一直主張高校是由“學者、學生、學術和學風”組成,一所大學要有一支大家、大學者,要有知識紮實、思維創新、眼界寬廣的學生,要有創新型的科研團隊及成果,還要有一個愛党、愛民族、愛國家的學風,有了這四個要素,大學才可良性循環、健康发展。“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創新的民族,就是一個沒有靈魂的民族。”楊寶峰時時告誡自己和學生的一段話。
  從創新這一點,楊校長身體力行。在科研方面,創新貫穿于他的发明創造的始終。他說,一個合格的科研工作者,不能只重复別人,必須在理論和應用上都有所創新、有所建樹。
  正是這種“大膽創新、堅持不懈”的原則,從“假說”開始,楊寶峰校長在科研上不斷取得創造性的成果。本世紀初,楊寶峰教授確定了抗心律失常藥物作用離子通道靶點研究的課題,經過多年系統研究,提出抗心律失常藥物作用最佳靶點假說。最佳靶點假說的提出,為抗心律失常藥物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為抗心律失常藥物的研制開发和藥物評價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
  隨後,楊寶峰教授发現心脏m3受體對冠心病、心肌梗死誘发的心律失常有明顯的調控作用,對心脏病的防治具重要意義。該研究並對其與離子通道關系進行研究,引起國際藥理學家的極大興趣。
  近年,楊寶峰院士带領團隊又先後发現了微小核苷酸是藥物作用的新靶點和調控心血管系統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分子;发現了微小核苷酸有望成為心肌梗死、猝死的生物標志物;发現了長期應用β受體阻斷劑等藥物降低患者心梗死亡率的新機制。2008年獲得了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2009年獲黑龍江省最高科學技術獎,2010年獲首屆“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1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主任。
  創新不僅是一種眼光,也是一種眼界。他本人不斷追求創新,同時培養創新型人才更是他追求的目標。他表示,今後,為了不斷搭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機制,學校將分層面多領域進行規模式培養。一要利用中俄醫學聯盟的平台,加強中俄學生培養交流;二要定期舉辦國際會議,讓學生們開眼界,長知識,以求不斷趕超;三要全面開放實驗試,讓學生充分利用學校的平台優勢,開展科學研究。學校還將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試驗場所和環境。
  楊寶峰院士在不斷发展學校的過程中,同樣關注著全國高校的发展,並且提出了許多創造性的新理念。在楊寶峰校長赴京參加十九大會議前,他回顧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的发展,他認為,我們的高等教育得到了飛躍发展,從精英教育到廣普教育,再到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這些都是高等教育良好发展的結果,他還充滿期待地表達了希望祖國強、教育興、民族旺、科技盛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