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医大 > 正文

媒体医大

【人民网】杨宝峰:健康理念健康行动服务龙江发展

时间:2017-10-22 10:18:164  作者:张丹、杨海全  点击:

    “作为一个医药卫生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在人才培养上为国家做哪些事情?作为一个医药卫生科技工作者,我也在想能为国家、为百姓、为民族健康能做哪些事情?”
    扎在黑土地,喝着龙江水、吃着龙江粮就要服务龙江,服务于国家。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在接受人民网黑龙江“对话龙江”高端访谈时给出的答案。他说,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要有健康的理念和实际的行动,并将这种健康的理念和行动传递下去。
    谈“健康中国”:国民的健康理念健康意识有待提高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今年3月,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健康龙江2030”规划》,提出开展20项健康行动,以此推进健康强省战略。
    在全国提倡“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可以说老百姓都对健康生活已经有了新的认识。“黑龙江省要建设绿色的省份,健康的城市,条件具备。”作为一名医药卫生科技工作者,杨宝峰说,实现“健康中国”的龙江目标首先要有健康的理念和健康的生活习惯。每个人如果都注意自己的身体,疾病少了,国家的负担也少了,我们的生产效率也提高了,每个人就可以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地去工作,去学习,去创造价值。
    “健康的理念和健康的生活习惯,还要再加上运动。”杨宝峰说,“我有一个导师,94岁,下肢瘫痪有10多年了,但是我去看他的时候,满面红光,耳聪目明,我很惊讶。他告诉我,虽然下肢瘫痪了,但是还可以每天用手按摩面部、耳、鼻,所以我想这就是一种精神,一种健康的生活理念。”
    然而,健康理念和健康生活方式、运动方式并不容易做到。怎么办?宣传。在杨宝峰看来,可以请一些名家专家,多做一些宣传,“比如怎么去吃饭,大家说我还不知道怎么吃饭么,其实不是的,你要是为了健康的话,那是大有学问的,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饮食方式,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饮食食谱。”
    事实上,作为一个教育界兼具医药卫生领域的学者,杨宝峰多年来也一直致力于健康龙江、健康中国的建设。在黑龙江这样的高寒地区,心脑血管疾病是高发病。早在读研时,杨宝峰就将目标锁定在了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研发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基础理论研究上。从业37年的他一直在想,解决疾病最关键的不是治疗而是预防。“近年来我一直在作报告宣传,主张管住嘴迈开腿,要降低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 这样我们能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此外,作为大学校长,杨宝峰还利用许多时间为学生做科普,在不同的场合进行演讲宣传,“我们有3亿多慢性病患者,怎样降低这一比例,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提高健康意识,在饮食上降油、降盐、降糖,不同的年龄段要有不同的健康理念,健康中国要从娃娃做起,这是这几年我一直苦苦思考的。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我找到了许多影响因素,也研究了一些药物,但是我觉得仍然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而要解决实质问题,必须要提高国民的健康理念、健康意识。”杨宝峰说。
    谈医科大学精神:尚医、崇生、传承、探行
    你们要牢记‘木直中绳、博学载医’的校训和‘尚医、崇生、传承、探行’的大学精神。”在哈尔滨医科大学2017级新生开学典礼上,杨宝峰校长提出的希望让不少学生记忆犹新
    哈尔滨医科大学历经90余年的发展建设,已经跻身于黑龙江省重点建设大学全国“部委省”共建大学行列,成为中俄医科大学联盟的中方主席单位,并连续四次获得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学校在传承“木直中绳、博学载医”校训的基础上,凝炼“崇生、尚医、传承、探行”的大学精神。
    作为大学校长和药理学家,每年新生入学后,杨校长总是亲力亲为去讲课,不仅讲专业知识,更告诉学生们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学校的校训是“木直中绳,博学载医”。杨宝峰说 ,“木直中绳”是指学生到哈医大来,我们作为教授,老师要像鲁班对待木料一样精雕细刻使之成才。“博学载医”对学生来讲一定是要努力的学习、博览群书。我们这个职业一定要有善心、爱心和奉献精神,还要技术精良。
    “我们就是要培养政治坚定,技术精良的医学人才。”作为大学校长的杨宝峰一直在思考:大学应该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医科大学要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尚医、崇生、传承、探行。杨校长说,尚医是我们这个职业——从事生命科学,是高尚的、令人尊敬的;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是崇生,对生命我们应该珍惜、去爱护、去奉献,奉献于社会、奉献于百姓、忠诚于党;传承,是要传承千百年来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哈尔滨医科大学几代人的优良传统;探行——医学有很多奥秘需要我们去探索,我们在成功与失败当中取得成绩,从成绩当中获得经验,在探索当中前行。
    “因为肿瘤、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每年都会像洪水猛兽一样吞噬数以千计人的生命,所以作为医生、生命科学工作者,应该怎么做?就是‘尚医、崇生、传承、探行’,这也是大学的精神。”
    除了大学精神的培养和传承,杨校长认为,作为高校,正能量的传递也必不可少。“爱我们党、国家、民族、社会。给学生讲课时,哪怕你就说一句正能量的话,对学生的影响也将是深远的。”杨校长说,这种正能量的宣传人人有责,特别是知名的专家学者,更应该带起头来,“这是我们的责任”。
    谈人文精神:锲而不舍 奉献创新
    “人要有一种精神,奉献的精神、创新的精神、团结合作的精神、锲而不舍的精神。”从业近40年,杨宝峰时常和同事、学生们提起的就是这句话。他说,人要有一种精神,而这种精神要是持之以恒的。
    这种精神,杨宝峰也是身体力行做的。虽然在杨宝峰身上有着“中国工程院院士”等众多头衔,但是他时刻没有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每天早晨5点多钟起床,看一些文献;6点15分左右出门在校园里转,有时候踢踢腿伸伸腰,看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哪儿的树枯死了长虫子了,需要喷药了,哪一个教研室玻璃坏了、窗户坏了,厕所长流水了,他会在8点上班的时候告诉后勤人员抓紧维修,这样既锻炼了身体还检查了工作;8点钟到学校做行政工作,10点30分以后行政工作处理完回到实验室,和助手及学生们讨论科研问题;下午1点30分到4点处理完行政工作后到实验室,6点钟回家……这几乎就是杨校长一天的作息状态。“人要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干什么就要爱什么、干什么就要像什么,我也和我的学生说,人应该像螺丝钉一样拧到哪哪放心。”杨校长说,他在医院卫生领域这个行业37年,除了出国和在外面学习以外,都是在哈医大,“不管是省里也好、国家层面也罢,很多地方都邀请我去做校长甚至是做研究员或者搞行政,但我都是风吹雨打不动摇地在哈医大,根深深地扎在黑土地,喝着龙江水、吃着龙江粮就要服务龙江,服务于国家。”杨宝峰说。
    多年的坚守让杨宝峰有了更多的收获,而最让他欣慰的就是他的学生。多年来,他培养的学生有的成为了知名专家,有的是“百篇优博”,有的是长江学者,有的在国外当教授,“不能说学生们各个优秀,绝大多数我都非常满意。”每次说到自己的学生,都让他由衷的骄傲。
    如今,在很多人看来,杨宝峰既是管理者,也是知名专家。他更愿意将两个身份集合起来,相得益彰。他用科学研究的思路,结合到管理当中,“我觉得我在研究领域的一些理念、一些思路,可以用在管理上,管理上的一些见闻、一些理念、一些思想,反过来又能加强团队建设,也用在科学研究上。”他说。
    “作为教育家,我应该在人才培养上为国家做些事情;作为医药卫生科技工作者,我要为国家、为百姓、为民族健康做些事情。”杨宝峰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