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校药学院董德利教授课题组在基于线粒体解偶联机制的药物发现领域取得最新进展,研究成果论文《Anthelmintics nitazoxanide protects against experimental hyperlipidemia and hepatic steatosis in hamsters and mice》于2022年3月被高水平期刊《药学学报》英文刊(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IF:11.413)正式发表,药学院2019级药理学博士研究生李烽锋为该论文第一作者。

脂质代谢紊乱可导致包括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及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dysfunction-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MAFLD)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高脂血症是引发MAFLD的重要危险因素,MAFLD患者血脂异常的发病率也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纠正MAFLD不仅需要改善血脂异常,同时需要降低肝脂并改善肝脏脂肪样变及炎症反应。
董德利课题组一直聚焦于线粒体解偶联剂的药理学研究,依据线粒体解偶联剂的化学结构特征,推测硝唑尼特可能具有改善脂代谢异常的药理作用。硝唑尼特是FDA批准的口服抗寄生虫药物,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董德利课题组发现,硝唑尼特及其活性代谢物替唑尼特可诱导适度的线粒体解偶联效应,激活肝细胞AMPK信号。硝唑尼特口服途径用药能够抑制仓鼠和小鼠的实验性高脂血症和肝脂肪变性。该研究证明硝唑尼特可能成为一种新型抗高脂血症及MAFLD的潜在临床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