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波教授(中)、侯静波教授(右)和邢磊教授(左)在颁奖现场共同接受2018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颁奖
1月11日,作为中国医药卫生行业最具权威的科技奖项之一,中华医学科技奖(2018)颁奖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内科主任于波教授团队以《急性冠脉综合征精准介入诊疗体系建立与临床应用》项目喜获2018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中华医学科技奖是中华医学会面向全国医药卫生行业设立的科技奖,旨在奖励医学科学技术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对提高中国医学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推广和普及先进医学科学技术,激励科技人员攀登科技高峰将起促进作用。卫生部将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项目中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此次共有91项(人)医学科研成果荣获201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其中8个项目荣获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于波教授介绍,冠心病是全球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冠心病致死的主要类型。介入治疗(PCI)目前仍然是ACS治疗的重要手段,全国能够完成PCI的医院已经超过1500家。2016年,我国接受冠脉PCI的患者超过80万例,其中ACS患者比例超过80%。但是现阶段我国在ACS诊疗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冠脉造影是临床诊断并指导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金标准,但因其无法判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成特征,导致现有ACS诊治体系无法早期识别及干预ACS前期高危患者;无法识别ACS罪犯病变特征,不能做到治疗个体化;ACS介入治疗后降低再发事件的干预手段欠缺。针对上述问题,该项目团队在我国首次引进腔内影像学技术指导介入诊疗,围绕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ACS介入诊疗体系建立等开展多项临床与基础研究。主要针对ACS诊治过程中冠脉造影信息不足的临床现状,通过系列研究,从ACS前期易损斑块预警体系到罪犯病变特征的评价体系,从基于罪犯病变的ACS治疗体系到ACS介入远期预后监控体系,为我国ACS精准介入诊疗提供理论基础与临床循证医学证据。
《急性冠脉综合征精准介入诊疗体系建立与临床应用》项目组历经12年,通过系列创新性研究工作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精准指导ACS介入诊疗,实施介入全程影像监控,改善介入预后,提高我国心血管介入诊治能力,减轻国家医疗卫生事业负担。同时,项目组研究成果推动了首部我国OCT专家共识的制定和实施,显著提升了我国冠心病影像学研究在国际的影响力;并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OCT检测系统,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培养OCT领域介入医师,促进学科建设,推动我国ACS精准介入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符合国家人才发展战略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