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哈医要闻 > 正文

哈医要闻

第二届“一带一路”中俄医科大学联盟内分泌代谢病论坛召开

时间:2018-07-18 14:41:394  作者:李华虹 徐丽娟 摄影:徐丽娟  点击:

为加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俄两国医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聚焦两国内分泌领域疑难病例和热点问题的探讨,零距离分享两国临床实践经验,7月13日至14日,由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俄医科大学联盟黑龙江省内分泌代谢病学术委员会联合主办,哈医大二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二病房承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中俄医科大学联盟内分泌代谢病论坛在哈尔滨隆重召开。来自俄罗斯的内分泌临床专家团队和国内60余家医院的200余名专家学者聚首冰城,围绕国际内分泌研究的最新进展、内分泌代谢病领域的疑难病例展开了热烈讨论。

中俄医学专家齐聚冰城 携手破解内分泌少见疾病防治难题

据悉,此次学术盛会以“基于常见病,追踪少见病,加强交流合作,共同发展提高”为主题,汇集了中俄两国内分泌学科、心血管病科、营养学科、影像学科、肾内科、中医内分泌科等多个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力图通过搭建高端的学术交流平台,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学术碰撞,对目前国际上还尚无定论的某些内分泌疾病一探究竟,努力实现特殊类型糖尿病的规范化诊断和精准治疗,从而降低误诊误治率。

杨宝峰院士致辞

贾伟平教授致辞

张斌教授致辞

帕乌洛娃•玛丽副教授致辞

王丽宏教授主持大会

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主席、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教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俄医科大学联盟内分泌代谢病学术委员会会长贾伟平教授,中俄医学研究中心硬组织发育与再生研究所所长、哈医大二院院长张斌教授,莫斯科第一国立医科大学帕乌洛娃•玛丽亚(PAVLOVA MARIA)副教授出席大会并致辞。此外,参加本次会议的还有中华医学会学术会务部主任冯博,黑龙江省医学会领导及国内内分泌代谢病领域的知名专家等。本次大会由中俄医科大学联盟黑龙江省内分泌代谢病学术委员会会长、哈医大二院内分泌科二病房主任王丽宏教授主持。

会上,中俄专家们围绕着脂肪萎缩性糖尿病、IgG4相关疾病、甲状旁腺激素抵抗等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及病理特点、最新治疗进展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探讨中俄临床诊断流程及治疗方案的相同之处和区别,分享经验,发挥优势,弥补不足,提高了参会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两国参会者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探寻临床治疗靶点 加强国际医学合作

糖尿病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严重危害着中俄两国人民的健康。近邻俄罗斯,因为与黑龙江省地域相近,气候相似,喜饮酒、偏高热量饮食、重酸辣咸口味,所以两国在糖尿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存在许多共性,共同探讨和研究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王丽宏教授介绍,如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精准医学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然而,许多基层医生、甚至一些专科医生,对内分泌少见疾病不能进行精确的诊断和治疗,加强学习和交流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本次会议特别邀请到俄罗斯及国内内分泌领域知名专家聚焦一些少见病、疑难病进行热点讨论,零距离深入交流临床实践经验,既可以提高三甲医院的专科诊疗水平,又可以帮助基层医院的医生在有限的医疗条件下,获取国际最前沿的医学知识,积累宝贵的临床经验,还可以使中俄医学专家以临床实践基础为依据,思考如何加强以糖尿病为主的慢性病防控合作。

无故变瘦别开心 小心脂肪萎缩性糖尿病找上门

据了解,糖尿病诊断分型主要包括四类: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王丽宏教授表示,由于1、2型糖尿病的患者群体最大,所以人们平时对这两种类型最为关注。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许多以前隐藏在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中的特殊类型糖尿病,陆续被划分出来,归入特殊类型糖尿病范畴,种类也在迅速增多。但是由于其发病机制特殊、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许多临床医生易被迷惑而不能作出准确诊断,导致患者得不到有效治疗,出现了一些糖尿病“越治越重”的情况,俄罗斯专家团队表示,他们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扰。

在中俄疑难病例讨论中,王丽宏教授介绍了这样一个患者:乐乐(化名)在12岁时无缘无故的出现了身体消瘦的情况,体重在两年内下降了近20斤,因为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症状,乐乐的父母认为是孩子运动量过大造成的,并没有在意。直到乐乐18岁,出现了闭经、多饮、多食、多尿的情况,还在一次服用饮料后昏迷,家人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乐乐被当地医院诊断为1型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出院后的乐乐不久又因为“急性胰腺炎、重度脂肪肝、肝脾大”而再次入院,但治疗效果并不好。最终,患者被转入了哈医大二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二病房。

接诊后,王丽宏教授为患者进行了详细的全面检查,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确诊乐乐患上的并非是1型糖尿病,而是特殊类型糖尿病——脂肪萎缩性糖尿病。尽管几经周折,对患者的病情做出了明确诊断,但因延误患者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王丽宏教授强调,脂肪萎缩性糖尿病是一种罕见病,但因症状表现与1型糖尿病相同,医生不易做出准确判断,老百姓又因缺乏对少见病的认识,以致耽误疾病的治疗。因此加强中俄交流,提高临床医生对疑难病例的认识,可以有效降低误诊误治率,同时提醒医生,当疾病按照常见病进行治疗效果不佳时,要考虑少见病、罕见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