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12日哈尔滨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工作顺利完成。本次考试共计报考1339人,其中报考统考博士研究生1008人、在职医师申请博士专业学位331人。本次考试共有英、日、俄三个语种考生参考,占用公共卫生学院和外语学馆教室共计49个考场。
12日上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八届博士研究生导师高峰学术论坛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科技园举行。一百余名博士生导师齐聚一堂。杨宝峰院士、张凤民教授、杨艳杰教授、蒋传路教授、李悦教授、杨树才副主任分别做精彩报告,王永清书记做总结发言。论坛由孙殿军主任、傅松滨副校长、袁重胜副校长主持。曹德品副校长出席论坛。
首先,哈尔滨医科大学北方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杨树才副主任从科技园的院士工作站、实验动物繁育研发中心、中试基地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四大功能体系介绍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科技园,使各位领导及专家准确地了解哈医大科技园具体功能,有利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发挥哈医大科技园作用,促进基础研究与转化医学的协调发展。
校长杨宝峰院士做了题为《生物医学研究进展》的报告,将《Nature》《Science》《Cell》等知名杂志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出2016年十大科学突破与各位专家分享,对心血管疾病、抗衰老、抗肿瘤的最新研究进展等热点问题进行了精彩地阐述。杨院士提出“科学创新”应围绕国家急需解决的难题,进而形成新的研究热点,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并对如何做高水平导师、培养高质量研究生,提出了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蒋传路教授做了题为《脑胶质瘤分子诊疗研究进展》的讲座。蒋教授首先针对脑胶质瘤相关的科学背景做了详细地介绍,结合当下的“精准医疗”从脑胶质瘤的诊断、分型和治疗三个方面阐述了脑胶质瘤分子诊疗相关的研究进展,为脑胶质瘤相关领域的研究拓展了思路。
基础医学院院长张凤民教授做了题为《人体自身免疫病的转化医学研究与合作》的讲座,对自身免疫病研究进展进行了详尽地介绍,对全人抗体制备技术与转化医学研究、自身免疫病防控的新手段和未来合作的方向与目标等内容进行了汇报,为导师们提供了人体自身免疫病相关研究的学习机会。
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医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杨艳杰教授做了题为《基于遗传-环境视角下的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的讲座,杨教授首先从抑郁症的流行病学调查、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简要介绍了抑郁症,阐述了神经递质假说、神经内分泌假说、神经可塑性假说和神经免疫假说等抑郁症研究相关进展,并介绍了课题组研究情况。杨教授用专业地知识与诙谐地表达使在场的专家对抑郁症这一疾病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学教研室副主任、心内科五病房主任李悦教授做了题为《细胞自噬与心房颤动研究进展》的讲座。李教授分别介绍了细胞自噬和心房颤动的概念及相关研究,随后从心房颤动时心房肌自噬流改变、心房肌细胞自噬对心房电重构的影响、心房肌细胞自噬引起心房电重构机制三方面介绍了细胞自噬和心房颤动之间的联系及相关研究,使各位专家对此领域的研究有了新的认识。
论坛最后由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王永清教授进行总结发言,他指出,要促进大学发展,首先要注重一流学科的建设,吸引并留住一流的人才,只有这样我校才能早日跻身“双一流”大学的行列。同时,王书记对今年我校博士生入学考试的相关工作及此次论坛的举办给予充分肯定。
本次博士研究生导师高峰学术论坛为研究生导师搭建了学习、交流、互动的平台,为加强学科交叉合作提供了资源,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了保障,开拓了导师们的学术视野,推动了科研能力的提高,为学校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王永清书记做总结发言

杨宝峰校长做报告

孙殿军主任(左上)、傅松滨副校长(左下)、袁重胜副校长(右下)主持会议,曹德品副校长(右上)出席论坛
五位报告人分别做了报告

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