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哈医要闻 > 正文

哈医要闻

【90年校庆学科展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科

时间:2016-09-09 10:59:384  作者:那立欣 王茜  点击: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科属二级学科,其所属一级学科为预防医学,创建于1949年,1989年被批准为全国同类专业领域首批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并于2002、2007年连续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室被批准为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2012年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团队获批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2013年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梯队获批省级领军人才梯队。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估中心多次评审及评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科均列全国同行业第一名。近年来,在学科带头人孙长颢教授和学科后备带头人李颖教授的带领下,这支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科研团队本着从人群研究发现问题、用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进行机制研究的原则,坚持原始创新原则,在营养与慢性病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团队的科研创新工作主要包括在国内外较早开展了生命早期营养对成年后健康影响的相关研究,并建立了饥荒队列,阐明了生命早期营养不良对成年后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影响及机制;系统研究了遗传与营养等多种复杂因素交互作用导致慢性疾病发病的分子机制,发现了钙剂补充能够增加绝经后女性心血管疾病风险及机制,阐明了餐后硬脂酸水平升高介导胰岛素抵抗发生的现象和机制,提出了“高能量、高代谢、高需求”的理论,在国内率先构建了分子营养的理论体系;开展了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相关研究,筛选并验证了一系列钙缺乏、生命早期营养对成年后健康影响的相关研究、肥胖和糖尿病等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广泛开展了产学研联合研究及社会服务,转基因动物相关的研究、开发了具有辅助降糖、降脂和降血压作用的保健食品,及产学研联合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肥胖发病机制的“高能量、高代谢、高需求”假说,并为肥胖及相关疾病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同时积极开展食品安全研究、国家标准制定、保健食品鉴定、农药检定等工作。

这些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公认,先后获得“英国医学中心”评选的2013年度十大研究领域中“基因组和系统生物学研究领域”唯一获奖文章,被国际生物医学搜索引擎“BioMedLib”评选为自2011年以来所在领域发表论文的二十篇最佳论文,《国际肥胖杂志》也对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besity 文章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在创新思维的指引下,团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科带头人孙长颢教授,主持863重点项目1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9项(其中1项为重点),其他省部级以上课题13项;获教育部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获批专利3项;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六、七版及我国第一部《分子营养学》等16部教材论著;发表文章200余篇,其中SCI论文91篇,累计影响因子310.126;是“万人计划”国家教学名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龙江学者特聘教授,黑龙江省研究生优秀导师,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负责人,并担任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食物与营养健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等多个国内外学术兼职。

学科后备带头人李颖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营养学会“杰出青年奖”获得者,黑龙江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黑龙江省长江学者后备”,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兼任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营养学会微量元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营养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编辑委员;《中国公共卫生》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等学术兼职。主持课题15项,包括国家自然基金课题3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卫生部公益性行业基金,“黑龙江省长江学者后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资助,并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课题。获省政府二等奖(第一完成人),教育部一等奖(第二完成人),省政府一等奖(第二完成人)等科研奖励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和教学论文125篇,其中SCI收录81篇,累计影响因子297.9。多次参加国际级及国家级学术会议,并在国际和国家级会议上做大会报告,主持国际及国家级会议多次。出版著作14部,副主编10部。目前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共计35人。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的主讲者之一。

此外,团队带头人非常重视团队的可持续发展,一直注意选留不同院校及专业的优秀博士、硕士及本科生,将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最重要的一项团队建设工作来实施,培养了一批高学历、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能够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学术骨干和青年教师。随着青年教师队伍的扩大,他们已经成为本团队科研的主力军。同时注重选派优秀教师出国深造,截至目前,团队共选派13名教师分别去美国、英国、日本进行学习深造。对后备学科带头人更是加大培养力度,除出国深造外还在岗位上重用,通过实践锻炼来提高他们将来作为学科带头人的素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