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心血管领域会议——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于8月27日在意大利罗马召开,来自全球140多个国家的3万余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这场盛会。每年ESC年会的新研究发布都是最受瞩目的环节。经过层层筛选,今年全球共有30项研究入选ESC年会的HOT LINE专场,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于波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跻身此次国际顶级的心脏病学术研究发布平台,系本次年会HOT LINE专场唯一一项来自中国的原创性研究。
8月30日,由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于波教授牵头的一项前瞻研究《斑块侵蚀:OCT指导下急性心脏冠脉综合征指导策略的转变》的最新研究结果在年会主会场正式发布,于波教授研究团队在年会主会场做了专题报告。该项成果已经被国际权威期刊《欧洲心脏杂志》(EHJ)接收,并在ESC大会报告的同时在线同步发表,预计影响因子在15以上。据了解,该项研究更加细化了心脏介入治疗植入支架的指征,或将写入欧美以及我国AMI救治指南,改变AMI的治疗理念。
据哈医大二院心内科于波主任介绍,众所周知,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狭窄不严重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不放置支架,但是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医生都会建议植入支架。在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植入支架的比例是94%,也就是100例急性心梗患者中有94例会放入支架,而欧美国家这一比例更高。国内外指南并未明确指出急性心梗要不要放支架,只是强调优先选择PCI(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但是PCI范畴很大,包括植入支架、球囊扩张、血栓抽吸等。
造成急性心肌梗死原因特征很多,包括血管斑块破裂、斑块侵蚀、钙化结节等特征。经过大量的临床病例观察和研究发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OCT)可类似于病理学检查一样,识别心肌梗死患者罪犯病变的特征。与斑块破裂导致大量血栓形成不同,斑块侵蚀导致的血栓较小、血管结构相对更完整、管腔相对更大。基于这些病理和影像学特点,于波教授的研究团队提出设想,斑块侵蚀导致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能否通过有效的抗栓治疗稳定病变、避免支架植入,从而避免支架植入相关的并发症和副作用,也为患者省下一大笔医疗费用。
近两年来,于波教授的团队观察并研究了500例急性心梗的患者血管特征,有60例患者属于斑块侵蚀导致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其中55例的随访结果表明,仅有一例需要植入支架。因此,于波教授估计10%—20% 的急性心梗患者可以不需要支架,通过溶栓等药物治疗方式解除急性心梗的病症,经济上省钱了,避免了支架过程中的并发症,也不再需要终生服用抗凝药物。
冠心病介入治疗,从早期溶栓、球囊扩张,到放支架,再到不放支架,是治疗理念的不断更新,进一步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哪些需要支架治疗,哪些可以避免植入支架,推动了冠心病介入治疗向更加精准化迈进。
据哈医大二院心内科主任于波介绍,我国东北地区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发地区,由于高寒、饮食高盐、吸烟等因素,发病率呈年轻化的趋势,哈医大二院曾经收治过最年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年仅18岁。对于这类患者来说,很多人并不是由于冠脉狭窄而形成血栓,往往可以不用植入支架,仅靠药物溶栓就可以解决问题。而受制于理念和指南的限制,国内外很多医院都会对这类患者实施支架治疗,有的医院一年支架上千例,但其中约10%—20%的患者或许并不需要支架。如果该项研究能够推进指南更进一步细化,将支架的精准医疗理念更进一步推广,或将改变目前医疗市场的支架乱象。
近年来于波教授团队在OCT临床应用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累积发表SCI文章数十篇,其中国际影响因子15分以上的达到7篇,在国际心脏介入治疗领域享有较高声誉。多年来扎实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积累,才能够赢得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以及《欧洲心脏杂志》(EHJ)等国际顶尖学术平台的青睐。
会场
于波教授(左)与麻省总院Ik-Kyung Jang博士(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