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视剧《心术》让人们了解了医生群体的酸甜苦辣,也让人们更多感受到了神经外科医生的风度和智慧。而当回想起自己做神经外科医生的人生之路时,他的一句话却为我们进一步还原了一位神经外科医生执著奋斗的真实的内心写照。“我只是延续了我父辈的事业,只想做一个会做手术的神经外科医生,做医生就要一辈子对得起患者。”
这位如今已是国内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救治了上万名患者、培养100余名博硕士研究生但仍拥有朴实情怀的神经外科医生就是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前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及神经肿瘤组副组长、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黑龙江省神经科学研究所及哈医大中俄医学研究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主任赵世光教授。

传奇的海外求学路
1983年,赵世光从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本科毕业,支援边疆建设一年后被分配到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怀着父辈对自己的期望,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神经外科的学习和研究中。那时,年轻的他并没有对进一步出国深造有多大的兴趣,但却对如何能做好每一台神经外科手术倾注了全部心血。为了做好一台手术,他能几天几夜的潜心琢磨;为了治好一位病人,有多少次从梦中被叫醒直接奔向医院;为了研究更好的治疗方案,有多少次加班至天亮。
随着患者的增多、病情的复杂化及对提高患者术后质量的要求,赵世光教授敏锐地认识到如果能出国学习先进手术技术,并应用于国内临床治疗,必将进一步提高国内神经外科水平。
于是,已经是神外科副主任的他放弃了国内已经安稳的生活,再一次做回学生,于1994年远赴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神经外科研修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受国外政治环境的影响,中国人的海外生存是艰苦的,但面对困难,他凭借坚强的意志坚持下来,不仅掌握了神经外科显微手术技术,还学习了当时我国还没有广泛开展的神经介入技术。通过深造感到巨大收益的他,更加坚定了出国学习的信念,“一定要把国外的技术学回来,缩小我们的差距!”。
1997年,他又一次踏上了出国学习之路,来到日本关西医科大学神经外科攻读博士学位。在日本期间的经历是赵世光成就后来事业的关键时期。他把每一天都当最后一天过,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心无旁骛地坐在显微镜前潜心做实验。
国外的生活仍然是艰苦的,每月只有约合3000元人民币奖学金,怎么生活下去?善于统筹安排、克服困难的他,总会找到经济实惠的生存方法,甚至还会在每个周末为他的日本导师和朋友做上可口的中式饭菜。
值得自豪的是,正在赵世光为每月拮据的生活犯愁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却让他凭借娴熟的神经外科手术技术既解决了实际困难又给他带来了更大的锻炼机会。一天,晚饭过后,赵世光像往常一样来到实验室做起实验,此时就见不远处有一位日本神经外科医生,拿着一个人体尸头,摆来摆去,口里还不时的嘀咕着什么,一会儿焦急的对尸头指指点点,一会儿又气愤得直拍打,看在眼里的赵世光走过去,问要不要帮忙。起初,这位日本神经外科医生还不屑他的帮助,后来直到晚9点多,看到这位神经外科医生还没研究出来什么的时候,赵世光再次走过去,这次日本医生接受了这个中国人的帮助。原来,这位日本神经外科医生要在第二天做一台桥小脑角位置的肿瘤手术,可第一次做这样手术的他弄不清脑部血管和神经的关系及术中如何处理,听到这个情况,不到半个小时,深谙手术的赵世光便将血管、神经等等手术的关键技术要点告诉了他。刚刚还几乎要恼羞成怒的日本人高兴地邀请赵世光喝酒,并真诚地邀请他帮他完成第二天的手术。通过这一次成功的手术,赵世光和这位日本人所在的关西医科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定期为医院做脑科手术,这样的经历使他在留学的五年中没有落过上台手术的这节课,而对没有多少收入留学生的他来说,更是增加了一笔丰厚的生活来源。
然而,赵世光始终不放弃出国的初衷,他决心一定要学到先进的技术再回国。在日本,几乎每三个月就有全国及国际性学术会议,作为研究生的他,特别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每到此时,他总会携带着在读学校提供的学习证明,再向大会会务组申请换取学生参会代表证,就这样,每次会议他都参加并有大会发言,而每次学习过后,他都会有很大的收获。心静则事成,在日本学习期间,他在Neuro-Oncology?、Brain tumor pathology?等重要国际杂志发表20余篇有影响的论文,这些成果,让他的导师和老师们也感到震惊。
心存宏业的发展路
2002年,赵世光教授攻读医学博士毕业回国,作为一个医生做好本职已实属不易,但对于赵世光来说,更大事业等待着他,因为他早已把神经外科的发展蓝图从哈医大一院勾扩至全中国。作为神经外科的医生,赵世光内心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刚刚回国时,面对国内还没有一个正式的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和一本正式发行的神经肿瘤专业学刊,他感到忧虑。“我回国最大的梦想之一就是和志同道合的神经外科专家共同创办我国的神经肿瘤专业杂志,成立我国神经肿瘤专业学会、并将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推向全国前列。”这是一位刚刚回国的神经外科医生的大志所向。
于是他主动联系了那时也有此计划的中山大学陈忠平教授,商讨筹办协会的事情。而那时,筹办协会缺乏资金,刚刚回国也没有多少收入的赵世光,硬是拿出1万元,捐献给了协会,作为启动资金。正是有像赵世光这样的敢担当、不计付出的神经外科大夫,使我国的神经肿瘤事业的发展迅速崛起。
作为医生和博士生导师,赵世光的内心最珍视的有两种人,一个是患者,一个就是学生。一次,为了学科更加顺利开展科学实验,对脑肿瘤分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他亲自去日本花高价买回两管细胞,而到北京却被安检阻止,让他打开包装检查物品,但箱里装的是干冰和细胞,一旦打开,干冰挥发,冻存的细胞会马上死亡,即便带回哈尔滨也不能用了。于是他一遍遍的“再等等,再等等。”为保存细胞的完好留出了时间。直到他想尽了一切办法找到了相关部门说明了情况才通过了安检,把这两瓶珍贵的细胞带回了哈尔滨,这次行动为日后神经外科的基础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如今他已经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研究生100余名,其中硕士生66名、博士生33名、博士后7名。
积跬步至千里,厚积者而薄发。2002年至2016年,十多年间,赵世光带领他的团队,如破茧之势,迅速跻身国内前列!国内首家开展荧光引导胶质瘤切除术,提高了胶质瘤的切除率;?省内率先开展术中ICG动脉瘤夹闭术,降低动脉瘤开颅手术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赵世光教授先后主持国家、省级课题30余项,其中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课题一项、973前期研究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在Clin Cancer Res(IF 8.722)、Cell Death Differ(IF 8.184)等国际、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76篇,影响因子累计237.907);主编《颅脑肿瘤诊断与治疗精要》、《神经外科危重症诊断与治疗精要》等著作,并参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外科学》,出版译著13部;获成果奖励20余项,其中中国抗癌协会科技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共举办各级学会30余次,其中国际学会12次,每年多次受邀到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做学术演讲。这些成绩不仅证明了自身的成长,更显示了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在国内的学术地位。
超越自我的学科建设路
提到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人们不禁会想到戴钦舜、杨愚春、杨富明、刘恩重等等医学前辈和开创者。正是前赴后继的传承发扬,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才能够呈现如今的专业化、特色化、涵盖现代神经外科8个亚学科的大型神经外科中心,每年平均完成手术5500余例,成为省重点学科、省高校首批批准的重点实验室、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卫生部细胞移植重点实验室组成部分、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博士点等。2007年被“中国北京神经外科学院”定为五个全国临床神经外科医师培训基地之一,2011年批准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等等光环和荣耀。
说到科室发展,从2004年担任神经外科主任的赵世光教授不无感慨,一个科室的发展,要有规划和人才。按着这一思路,如今,哈医大一院各个病区主任及专科骨干全部为掌握现代神经外科技术、有所建树的中青年专家,拥有一支专科有特色、专家有特长、专病专治,拥有国内外先进技术并可以保持同步发展的神经外科专科队伍,近年来学科通过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博士、选送青年医师出国深造等措施,储备了大量人才资源。
在赵世光教授国内首家开展荧光引导切除胶质瘤技术的基础上,学科又开展了功能磁共振-神经导航融合术中荧光引导切除功能区胶质瘤,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样结合术后砷剂间质化疗的手术方式改进,使得胶质母细胞瘤病人生存时间延长到18个月,比国际大宗病例报道12.5个月多出5个半月。自2006年学科大面积开展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目前介入治疗的规模和水平均达到国内先进,每年行血管造影2500余例,脑血管病介入治疗700余例,现为东北地区最大的神经介入中心。
“学科想要发展,必须始终要抓住国际前沿。”通过赵世光的努力,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已经和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15家神经外科中心建立友好和长期合作关系,国际著名专家多次定期来访。
“厚道、仁心,做善事,要用心做好每一件事。”这是赵世光教授始终秉承的信念。正因如此,我们会更加理解他的用心,他的奋斗和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