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及卫生管理学院一直紧紧围绕国际公共卫生及卫生管理科学前沿,以优质教育和科研资源为基础,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国际重大科技基础和原始创新,开发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同时注重更新管理理念和技术,建设系统平台,一直注重服务社会和企业的理念,在慢性病预防、保健食品研发、儿童孤独症治疗、性健康素养培植及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其项目取得的成果如下。
一、辅助降血脂、降血糖功能性食品研发项目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学科现有教师27人,包括正高职8人,副高职13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3人。教师中有万人计划国家教学名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学名师、黑龙江省教学名师和龙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十二五”期间获863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3项,发表SCI文章141篇,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2006年,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科带头人孙长颢与哈药集团制药六厂,联合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本项目以天然植物活性成分芒果苷、姜黄素、厚朴酚、银杏叶总黄酮、厚朴酚、棉皮苷等多种功效成分,明确功效成分的作用及机制,根据“多机制、多靶点、多种功效成分”进行产品的科学配伍,共开发四种产品,分别为哈药六牌银杏叶片、哈药六牌蜂灵姜唐片、哈药六牌杜仲喜平片、哈药六牌清之片。
四个产品中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功能性食品批件2个,其中哈药六牌银杏叶作为升级改造项目已经上市,另一产品作为企业备选产品随时可以大规模生产。天然原料价格低廉,产品的上市必将对“三高”患者节约开支,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联合开发的产品
二、代谢综合征功能性食品和特殊膳食研发项目
哈医大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科带头人孙长颢教授2012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与甘肃奇正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哈药集团三精新药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承担了国家863重点项目——“干预代谢综合征的功能性食品和特殊膳食研究与开发。针对甘肃奇正药业在藏东南米林建立的万亩天然药材保护基地,种植青稞、紫苏等中药材等资源,哈医大营养教研室根据企业需求青稞葡聚糖等作为功能因子,深入研究了其作用及机制,发表SCI论文多篇,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
在功效及作用机制明确的基础上,开发了青稞葡聚糖系列产品,包括“青稞紫苏油软胶囊”、“青稞红果胶囊”、“青稞饼干”和“青稞麦片”等。目前部分产品已经在北京、广东等几个大城市销售,年经济效益达上千万元。
项目同时与哈药集团三精新药有限责任公司、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根据企业需求,在产品配伍、作用机制及功效评价等多方面给予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针对肥胖、糖尿病以及免疫力低下人群等慢性病人群营养素补充的需求,科学组方。联合开发了“三精多维片”、“海正纤侣片”、“海正元健片”等膳食营养素补充剂产品,并且完成了毒理学、功能学、稳定性及卫生学评价,目前已经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报,产品的上市必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为企业提供技术及评价服务
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检验中心始建于2001年11月,隶属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是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卫生检验监测及评价机构。
中心由公共卫生学院的6个学科组建8个实验室:营养与食品安全实验室、毒理学安全评价实验室、作业场所检测与评价实验室、环境卫生检测与评价实验室、流行病学与卫生微生物实验室、儿少卫生检测与评价实验室、食品、药品安全评价中心实验室、仪器分析中心实验室。目的是更好的实现学院设施、设备资源共享,提高学院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发挥科技人员能力资源,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中心配有清洁级动物实验室800平方米,各种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共100余台套,能够充分满足各种检测工作的实际需要。
为企业进行保健食品功能学、毒理学评价,1996年以来共298项;完成建设项目职业危害评价33项;农药毒理安全性评价52项;环境健康相关产品的卫生检验、微生物学检测及鉴定295项。
四、调整盐碘含量标准,保证国人碘营养处于适宜水平
碘缺乏病是由于外环境缺碘造成人体碘摄入不够而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所引发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亚克汀等。中国是受碘缺乏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估计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均存在程度不同的碘缺乏,约有7.2亿人生活于缺碘地区,分布于1762个县,26854个乡。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环境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有人对我国的食盐加碘政策产生质疑。
目前实施的食用盐碘含量标准,改变了过去全国统一盐碘浓度的做法,允许各省份根据本省人群碘营养水平,在20mg/kg、25mg/kg和30mg/kg范围内自主选择适宜的盐碘浓度标准,真正体现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补碘”的原则。地病中心组织开展的2014年中国碘缺乏病病情监测结果显示,8-10岁儿童和孕妇尿碘中位数均处于国际组织界定的碘营养适宜范围,说明目前的碘盐浓度是适宜的。
五、卫生应急管理成果转化项目
哈医大公共卫生学院吴群红教授早年就读于英国伦敦大学,熟练掌握了国外卫生应急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回国后以SARS危机为研究契机,先后争取到科技部863项目、卫生部重大行业基金项目以及7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2000余万元课题资助,对我国的卫生应急理论和技术开展了系列研究。
主编第一部《卫生应急管理》国家规划教材、参编《卫生事业管理》,将卫生应急管理引入医学高校人才培养;首批教育部公开视频课《卫生应急管理》;出版研究专著及系列技术工具指南6部;国家软件著作权及实用新型专利9项。研发了集资源与技术集成、信息管理、知识学习与能力评价、在线培训与演练等多维功能为一体的卫生应急在线培训和演练信息云平台。平台自2013年11月运行以来,已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注册单位4620个,个人用户25000余人。平台提供的在线学习方式节约了大量培训成本,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研发的具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平台填补了国内研发空白。国家卫计委财务司将该平台用于西部卫生人力资源培训项目。
亚太卫生应急风险及战略研究国际大会
吴群红教授参与发起中国预防医学会卫生应急学会,成为4位副主任委员中唯一来自高校的成员;担任国际应急学会亚洲区副理事长及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率领国内高校卫生应急学者访问美国国际应急管理研究机构,致力于推动卫生应急学科发展及国内外交流。担任卫计委卫生应急管理专家,先后参与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条例》修订,国家卫计委《应急能力评估方案》专家论证、《中国公共卫生安全战略》,《卫生应急规范》等一系列政策咨询与研究报告等工作。
此外,作为核心师资,受聘卫生部参加三期面向全国31省市的卫生应急管理培训班,直接培训管理及专业人员5千多人。此外,通过上百万人次在线平台免费使用,将团队研发的卫生应急资源、技术、软件工具向全国卫生应急学者、决策者及一线人员进行了全方位推广,实现了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六、注重产学研结合,开展孤独症儿童健康促进项目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科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学科注重产学研结合。2008年,依托专业优势,牵头成立了黑龙江省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开展孤独症儿童健康促进项目。
协会有一支技术精良的服务团队,从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咨询、评估、行为矫治以及家长的健康教育指导等工作,发起和主办了多期孤独症康复训练培训及知识普及的全国(省)培训班,倡议并开展了大量大型公益性活动,包括孤独症日(Autism Awareness Day)公益性讲座和义诊活动、“龙江讲坛”、全国孤独症家庭的“蓝色关爱行动”计划等,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针对孤独症服务的技术支持,取得了很好的学术影响及社会效果,所获成果多次被国内杂志和报纸等媒体做专访报道,极大地促进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地。目前已成为全国同行业领域有较大影响的产学研一体化机构,并成为我省孤独症康复教育的龙头单位。
七、区域高等学校艾防教育的开展与大学生性健康素养的培植
哈尔滨医科大学性健康研究与教育中心是首个在国内医学院校成立的专门从事性健康教育和科研的机构(也是黑龙江省内高校唯一的机构)。2012年,中心负责人彭涛副教授(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公共健康博士)作为项目负责人实施了“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的大学生性教育”的国际项目;2014年,获得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资助,开展了“高校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模式探索”的项目。这两个项目在黑龙江省的11所高等学校实施完成。
项目的开展,建立了区域内首个“高校性教育联盟”。该联盟由来自11所高校专门负责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26名教师组成。经由项目的培训和实践,该联盟成员已经成为区域高校从事艾防教育的优质资源。项目在实施中,把艾滋病预防教育和性教育有效融合,建立了以性健康促进为目标的高校艾滋病预防教育新模式,该模式在区域内11所高校进行了有效实施,取得明显的效果,已被艾防机构和教育部门予以推广。项目的开展促使了高校大学生管理部门把大学生的性健康素养纳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并在11所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开设了个性化的性与情感咨询服务,协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的性态度、稳定的性情感和良好的性适应。尤其是,从社会性别视角检视性少数人群的艾滋病预防及健康促进议题,通过建立性健康咨询平台以及工作坊的开展,对艾滋病的薄弱防区“大学生男男性行为人群”进行了有效的健康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