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哈医要闻 > 正文

哈医要闻

哈医大二期校友59年再聚首

时间:2015-12-14 16:46:034  作者:王晓磊  点击:

编者按:10月的北京,依然花团锦簇、绿树成荫,阳光温厚的照射,让这座充满沧桑感的城市,蔓延开浓浓的暖意。10月13日,近70位哈医大的二期校友相聚北京,这是59年的再聚首。

平均年龄已高达83岁。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是各医学专业领域中的佼佼者,有的名字甚至在国际上都享有盛誉。而在那一天,他们不是专家、学者,不做严谨权威的讲座、不比谁的手术操作更高超娴熟,有的只是欢笑、泪水、感慨和共同的回忆。他们是哈医大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红军帽、绿军装是他们的标配;打靶拉练学习,是他们的日常作息;哈医大5年制的学制由他们开启;他们医疗职业生涯从各军队的医疗战线开始。他们是同学亦是战友!

为了走进这一群哈医大特殊的学子,记录下这些耄耋老人珍贵的相聚,了解他们在哈医大的生活,毕业后为医疗行业做出的无私奉献。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校报编辑部特派记者赴京参加聚会,用笔和相机记录下这些珍贵的画面。

回到从前的模样

10月13日,筹备了近四个月的同学聚会开启了他“迎新”的一天。外地的同学们空陆两道来到北京。组织者之一北京301医院的李炎唐军长一遍遍的告诉写挂牌的人“字要写大一些、再大一些”。是的,每一个来参加聚会的人都要在胸前挂一个仅写着名字的小挂牌。而这些名牌确实起到了作用,对于一些59年都未曾相见的同学,不用一遍遍的介绍自己。同学会很自然的拿起对方的名牌,然后恍然大悟:“你是... ...” 甚至会亲切的叫出对方的小名。大家聚在一起,没有时间上的生疏,没有社会地位的谦卑,更没有无语尴尬的场面。大家开心的说笑着“我还能认出来你 ” “多少年不见了” “你还记得我们上学那会... ...” “你是上海小姑娘”... ... 59年的时间,一瞬间被浓浓的同学情融化掉,回到了1950年。

他们是哈医大唯一一群穿军装的学子

1950年,抗美援朝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国内兴办一大批现代化的军事院校(步校、炮校、坦克兵学校、防化兵学校等),一时成千上万的在校中学生热血沸腾,纷纷投笔从戎,保家卫国。

一群来自华中、华东地区14-20岁的400多热血青年穿上军装,勇敢的踏上征途,被派送到祖国的北疆——哈尔滨医科大学向医学圣地进军 。1950年12月,幸运地成为哈医大第二期医学生,这也是哈医大首次为军队代培医生。在这里他们度过了难忘了5年半的时间。

冰天雪地的世界

12月的哈尔滨正是冰天雪地的寒冷冬季,然而给他们印象最深的不是零下二三十度的天气,首当其冲的三个月军事训练成为了他们入学时最严酷的考验,军号是起床令和熄灯令,每天要起早在凌冽的寒风中跑步拉练,摸爬滚打学习射击。住的是文庙,睡的是大通铺,吃的是高粱米和无油盐的豆腐煮黄豆。转眼间到了春节,大家都留在学校,条件的艰苦加上想家的心情,很多女同学捂着被子偷偷的哭。时任哈医大的季钟朴校长专门为大家组织了晚会。年夜饭,吃着馒头就着土豆白菜炖猪肉,在这里他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

终身铭记的老师

季钟朴校长,在大家的记忆里,季校长的名字多次被提起。他为同学们讲述巴甫洛夫学说,开启了他们学医的兴趣之门。同学们说,季校长不仅仅教他们知识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更教育他们怎样做人、做好人,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于维汉教授是他们爱戴的老师之一,80年代,曾经是学生的张仲彦到哈尔滨参加全国眼科学会,在飞机上巧遇了于维汉教授,于教授说你们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届,下了飞机后,于教授亲切的带着他曾经的学生去他家里吃饭话家常。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生理系的徐屯老师、眼科教授石增荣博士、生物课的李璞教授... ...

李时珍塑像的由来

在主楼的东侧矗立着一个李时珍的塑像,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在座基上刻着“本科二期军干班同学捐赠”的字样。当时,每个同学捐赠了价值不菲的2元钱,全权委托学生会宣传部部长兼学习部长李炎唐负责,李炎唐和胡秉忠一起到中央美院,找到了享誉中外的泥人张,先做了16个不同姿势的泥塑小模型,又挑选8个放大,再选4个,再放大,最终做成了现在的李时珍的塑像。然后又将三米高的塑像做成三截,运回学校,在主楼前组装。这份怀着对母校感恩之心的李时珍的塑像,屹立在了学校显眼的地方,也成为了哈医大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和标志。

毕业后的他们

毕业的时刻来到了,除三名同学被授予了上尉军衔外,其他同学都被授予了中尉军衔。当他们穿着带着红底黄边的军装在街上亮相时,路人们都好奇的互相询问:这是什么军官?

1956年8月15日,近400名人民军医被分配到解放军总部、各军兵种总医院及下属医院、以及各军兵种门诊部和卫生队,军委把同学们像种子一样撒到军队的各条卫生战线。从这一天起,他们的足迹踏入了广阔而复杂的社会,迎着机遇起航,开始了一段奋斗的人生。

张仲彦,原解放军昆明总医院眼科主任,是我国著名眼科屈光手术专家,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研制的防弹眼罩获得全军科技奖;1992年国际奥比斯(ORBIS)飞机眼科医院院长——契德利博士邀请张仲彦作为第一位中国专家登机做学术报告,并授予奥比斯荣誉奖章。

严庆惠,参加编译英中医学辞海,录入中国名医大典,2001 录入剑桥20世纪名人录(英文),因译校医学文章门类最多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期刊,2004 共和国65年华诞评为突出贡献人物,2011 发行以他的头像印发的邮票大版张,2013 建国丰碑(共和国建设突出贡献人物风彩)杂志中刊登了他的先进事迹,2014 风云人物杂志中被列为风云人物。

李炎唐,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主任。是我国最早开展肾移植,腔道泌尿外科手术学者之一,1977年10月所作第一例肾移植病人是至今我国肾移植病人生活工作最长者,最早开展肿瘤剜出术治疗肾细胞癌,最先报道下腔静脉癌栓取出治疗肾癌并发下腔静脉癌栓等。曾为邓小平、李先念、王震等21位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和13位军委委员作过手术,为多位国际重要领导人会诊。

朱晓东,心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主任委员。1976年首先在国内研制出牛心包生物人工心脏瓣膜并成功用于临床;1985年自行研制成功并在国内率先施行主动脉无缝线金属环吻合术。

赵定麟,国际知名学者,中央保健专家组成员。现任国际创伤、矫形外科学会(SICOT)委员兼中国分会主席,世界矫形外科教育学会(WOC)委员兼中国分会主席等二十个学术职务。为推进矫形外科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作出了贡献,并被誉为我国脊柱外科的奠基人之一。

张宝仁,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胸心外科研究所所长,全军心脏外科重点实验室主任。为我国著名心脏外科专家。1965年参与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代人造球型心脏瓣膜,并在我国施行首例二尖瓣置换术成功。此后,又相继研制成功6种国产人造心脏瓣膜,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

还有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吴晓恒;承担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军以上干部的保健及外科疾病诊治的顾倬云;还有受到过毛主席接见的基地医院业务前副院长张文;获得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授予显微外科终身成就奖的解放军301医院原骨科主任朱盛修;成立了全军低温生物学研究中心,获全国科技进步三等奖的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原所长张中兴;研究制作猴子的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心病模型,受到国内科技界瞩目的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原皮肤科主任王茂荣;获得终生成就奖的空军总医院原神经内科主任刘春芳。

还有太多医学界耳熟能详、享有声誉的专家和学者的名字叫的响亮,成为各医疗战线上的领军人物。60多个春秋,无论他们在医学事业上做出突出的贡献,还是在基层成效卓著,得到战士、群众良好的口碑,每一个人都值得尊敬。哈医大为那些成绩卓著的学子们骄傲!也为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贡献的学子们欢呼!

感念哈医大

采访中,这些衣着朴素的老人用着最朴素的语言,告诉我他们的故事、他们和哈医大的故事。曾在山西省肿瘤研究所任职的曾小澜告诉记者 “现在经常被问,你最美好的时光在哪?我想,我们最美好的时光就在哈医大五年半的军医培训生活... ...”她还告诉我,她从一开始的不喜欢哈医大到后来深深爱上他,以至于,在她的女儿报考大学志愿的时候,第一个报的就是哈医大,而女儿也如愿考入了哈医大,成为哈医大又一届的学子。这是爱的延续。

如今哈医大已经培养了60期的学生,他们带着哈医大对他们的希冀,奔赴到祖国的医疗战线,行使着救死扶伤的职责。二期校友,他们是哈医大最初收获的果实,饱满而有分量,他们厚重了哈医大的历史,也为更多的哈医大人树立了榜样。

因为哈医大于他们,和所有哈医大的学子们一样,都是梦想开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