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下午1时,黑龙江省派出首批医疗队赴西非进行埃博拉出血热医疗救助和防控工作。由哈医大二院、哈医大四院及黑龙江省疾控中心的三名医疗专家组成的医疗队将在西非国家利比里亚开展国际救援,指导和帮助当地开展埃博拉出血热患者救治工作,并对我国驻当地公民进行健康教育、对其中的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进行救治。
8月14日下午5时,黑龙江省卫计委下达紧急通知,要求组派医疗专家组赴西非国家利比里亚,援助当地开展埃博拉出血热患者救治工作。哈医大二院重症医学科李海波,与哈医大四院感染性疾病科王福祥、黑龙江省疾控中心预防医学闫世春三名医学专家组成我省首批医疗队赶赴埃博拉病毒重灾区西非国家利比里亚,哈医大二院李海波教授担任此次赴非医疗队的队长。
据了解,2014年8月7日,西非国家先后暴发埃博拉疫情,迄今仍呈流行蔓延态势,世界卫生组织13日发布埃博拉疫情最新通报称,截至8月11日,西非地区累计出现埃博拉病毒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1975例,死亡1069人。受国家卫计委指派,北京、黑龙江、湖南将组建3支共9名公共卫生专家组成的医疗队前往西非几内亚、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进行埃博拉出血热的医疗救助和防控工作。医疗队抵达非洲后主要的任务是,指导和帮助当地开展埃博拉出血热患者救治工作,并对我国驻当地公民进行健康教育、对其中的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进行救治。
哈医大二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重症治疗病房D 区主任李海波教授作为黑龙江首批赴非医疗队的三名专家之一,担任此次赴非医疗队的队长,据李海波教授介绍说,8月12日他接到医院组队赴非的任务,然后开始了相关的准备工作。省卫计委和医院组织了严格培训,让队员们了解病毒机理、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强调隔离防护的相关知识,以便队员们做好对我国驻当地公民进行埃博拉病毒防御的健康教育,并保证医疗队员自身的生命安全。
据李海波教授介绍,到达目的地后医疗队将与中国驻利比里亚大使馆取得联系,由使馆根据当地情况安排具体的救治任务。他认为,既然目前没有抗击病毒的特效药,那么非抗生素治疗就变得尤为重要,加强营养、控制血糖、维持呼吸循环和电解质的稳定,从而提高患者的免疫力,降低死亡率。在此过程中,重症医学对病人的整体化支持治疗会发挥很大作用。与此同时,控制病毒的蔓延是最重要的。此次国家指派重症医学科专家有两个目的,第一是对于病情已经达到重症级别的发病患者,协助当地医生诊治,减低死亡率;第二是尽量将抗击病毒的“岗哨”前移,避免普通患者变成重症患者,减少潜在的危重症患者数量,为进一步救治争取时间。同时,医疗队还准备了监护仪、呼吸机、血滤机等重症治疗常用设备及药品。
“除医疗工作之外,我们的任务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当地我国驻当地公民进行健康教育”,李海波教授表示,他和他的队员们将尽其所能为当地居民和两万多名华侨传授健康教育及病毒防护的相关知识,全面做好传染防护宣教,提高人们的防护意识,最大限度的保护未感染人群的安全。
被问及家人是否同意他去西非抗击埃博拉病毒时,李海波教授说到,埃博拉病毒的感染死亡率高达90%,为了避免家人担心,直到现在他还没有告诉自己70多岁的老父亲,妻子和正在上高中的女儿也都非常担心他的安全问题,但是她们全力支持自己的工作,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此时应该义无反顾地冲上前线。他相信,如果做好防护措施,医生们能过顺利开展医疗工作,取得抗击病毒战斗的胜利。
链接:
埃博拉出血热(EbolaHemorrhagic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目前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非洲国家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