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医科大学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时间:2014-03-12 10:50:47 作者:佚名 来源:
点击: 次
|
|
目 录 学校概况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 (二)本科专业设置 (三)在校生人数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情况 (二)教学条件 (三)文化素质教育建设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二)课程建设 (三)教材建设 (四)教学改革 (四)考核评价 (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六)教育科学研究 (七)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八)实施全英语教学 四、质量保障体系 (一)领导重视本科教学工作 (二)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三)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四)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 (五)专业认证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二)毕业与学位授予 (三)攻读研究生情况与就业情况 (四)社会用人单位评价 (五)毕业生成就 (六)学生获奖情况 六、特色发展 (一)以教学为中心,长期致力于临床教学基地优化建设 (二)以人才需求为依据,巩固和发展预防医学教育优势 (三)依托理科基地,培养基础医学拔尖人才 (四)以地域优势为依托,坚持开办俄语医学专业 (五)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强化育人过程管理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能力及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二)教学基本条件有待改善 (三)教学改革有待深化 (四)教学资源有待丰富
学 校 概 况 哈尔滨医科大学始建于1926年,学校传承了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精神,发扬了中国工农红军卫校“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光荣传统,秉承“木直中绳、博学载医”的校训,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是首批试办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的院校,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是国家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五年制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试点高校,是国内首家通过国际医学教育认证的医学院校,是黑龙江省重点建设的“211工程”院校和高水平大学,已经跻身于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前列。 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共设置15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医学、理学、法学和管理学4个学科门类;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拥有国家重点学科3个,卫生部重点专业学科22个,省级重点学科(群)2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11个。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教学名师7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医药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现有博士生导师247人,硕士生导师964人。 学校科研工作成效显著。学校在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系列性脾保留性手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最佳靶点研究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十一五”以来,获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1项,部省级科研成果奖216项,主持国家“973”项目1项、“863”项目5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51项。获教育部创新团队、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和青年教师奖及黑龙江省最高科学技术奖120余人次。 学校医疗资源丰富。下设4所直属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编制床位8300张,临床学科设置齐全,设施先进,形成了集教学、医疗、科研为一体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基地。以脏器移植、大肠癌手术治疗为特色的临床医疗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为黑龙江省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龙头与核心作用。 “十一五”以来,学校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4项、二等奖40项;现有国家精品课程12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4门;国家教学名师4人,省名师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研究生导师优秀团队4个;国家特色专业5个、省级重点专业10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 哈尔滨医科大学肩负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医学人才、提供人民满意的卫生服务、创造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和传承优秀文化的使命。建校八十余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医学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广泛认可与好评。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循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规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发展潜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学校始终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始终坚持以本科教育为基础,注重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德为先,注重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以能力为重,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批判思维和自主学习为主要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保证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达到“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的要求,为学生毕业后教育和继续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本科专业设置 学校设置本科专业15个:基础医学(七年制)、临床医学(七年制、六年制、五年制)、预防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临床药学、卫生监督、药学、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法学、市场营销。其中,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等5个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 (三)在校生人数 在校生总数为15201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数为11775人(本科学生6147人、七年制916人、博士研究生796人、硕士研究生3831人、留学生85人);成人教育3426人。2012年招收普通教育本科学生1647人,招生面向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本科一批招生1380人,在各省重点本科批次各专业录取分数线均高于本科一批控制线,其中高出本科一批次控制线40分以上的学生占63.26%,生源质量逐年提高。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情况 现有教职工9861人,其中专任教师874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30人,副教授145人,讲师353人,助教246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获南丁格尔奖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有国家“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省“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得者1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97人,留学归国人员610人。有国家教学名师4人,省名师7人,有国家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 生师比。截止到9月30日,学校有专任教师874人,临床教师584人(按临床教师人数的15%计算),合计教师数为1458人,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外国留学生的折合在校学生数15684人,生师比为10.8:1。 学校现有在职教授923人(含临床教师),承担本科课程的教授649人,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率为70%;2012年开设本科课程331门,教授主讲课程212门,占课程总门数的64%。 (二)教学条件 1、教学经费投入情况。学校教学经费投入每年稳定增长,优先保证本科教学改革和教学资源保障的资金配备。2012年学校教育经费总额达到47080万元,其中支出中教学经费预算总额为20178万元,教学经费投入总量保持较高水平。 学校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273.92万元;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为2472.63万元,其中教学改革支出167万元,课程建设支出70万元,专业建设支出1885.63万元,实践教学支出350万元。教材建设支出36.75万元,学生活动经费支出77.73万元。 2、教学用房。学校校园总面积125万平方米,教学用房总面积187484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面积53401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90990平方米,学生食堂面积14964平方米,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102间,座位10956个。学校建有现代化的计算机与网络中心、校史馆、人体标本展厅。 3、图书与设备。馆藏纸质图书总量139.3万册,新增1.5万册,电子图书总量433807种,电子图书数量607GB,生均图书88册;有纸质期刊1691种,电子期刊数据库10个,期刊种类22000种。文献购置费326.8万元,图书流通量达231494本次。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26358万元,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972万元。 4、信息资源及应用。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教学管理。完善了网上办公(Web office)系统,实现了文件及信息处理、交换和发布等网络化。图书馆可提供电子文献检索和网络信息服务。校园网上教学资源丰富,有国家精品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程14门,校级精品课程25门;网络课程35门、视听资料175部,形态学素材库1个,典型病案库1个;典型病例1688份、各种素材图3286幅。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阅读和分析临床资料,扩大了自主学习的空间。进行了计算机网络辅助考试探索,学生可利用网络在计算机终端参加考试,其中包括模拟病历、影像资料、客观性试题等考试。 学校建立了网上教学管理平台,包括学籍管理、考务管理、成绩管理、教学计划与教学任务管理等。建立了学生实时网上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学生可以在校园网上任何一个终端对任课教师教学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实时看到学生评价的结果;同时还具有统计、发布结果的功能。 5、体育设施。学校拥有齐备的体育馆和标准跑道,现有标准封闭式400米塑胶跑道田径场,草坪足球场1块,灯光网球4场块,篮球场15块、排球场8块,羽毛球场14块。多功能体育馆1座,其中包括主赛馆、综合训练馆、游泳馆、乒乓球馆、武术馆、体操馆、健身房、200米运动跑廊等体育设施。完善的体育设施,为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和本科生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文化素质教育建设 1、实施“红十字十百千万”工程。为切实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效果,我们结合医学专业特点,以深入实施“红十字十百千万工程”为载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工作逐步向基地化、项目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 从1996年开始,我们坚持“依靠当地政府支持建基地”、“依靠专业特长建基地”、“依靠感情投入建基地”等原则,社会实践活动的服务基地由3个扩展到36个。陆续在全省10个贫困县、13个企业和12个老年公寓、儿童福利院等建立了稳定、扎实的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基地,保障了每年3500余名学生,150个实践小分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2、实施“校园主题文明竞赛”工程。“校园主题文明竞赛”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行为习惯入手,以养成教育,加强学风、校风建设为重点,通过开展“晨光计划”系列晨练活动、“三主题”活动、寝室DIY设计比赛和校园节电日活动等,使学生从日常生活小事中培养良好的品德,勤奋学习、严谨求实、尊师守纪、崇尚文明在校园里蔚然成风。 3、开展科技文化活动。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为代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近年来在哈医大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学校设立了15个本科生科研创新基地,选派30名科研一线的博士导师担任指导教师,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力保障。通过开展科技学术月,春雷计划虚拟课题大赛,评选科技创新之星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三次摘取全国“挑战杯”竞赛的一等奖,成为我省“挑战杯”竞赛的领头兵。同时,多次获得国际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 4、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组建各级各类社团组织29个,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大学生艺术团、民乐团、舞蹈团、书画协会等使校园成为一个永不落幕的艺术舞台。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1、学校注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根据社会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中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有国家特色专业5个,省重点专业10个,2012年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口腔医学、麻醉学等5个专业获批为省“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建设项目。 2、学校临床医学专业获批教育部、卫生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我校成为国家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的试点高校, 获批 “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两个改革试点项目,并开始研究和制定改革方案,逐步实施。 3、根据卫生事业发展和社会人才的需求,受卫生部的委托,首家举办了卫生监督学专业。在广泛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培训了一批胜任专业课的教师,建立了实验室和实习实践基地,保证了新专业的教学质量。 (二)课程建设 多年来,学校以建设精品课程为重点,通过合理规划、分步实施和资金专项支持等措施,以点带面,逐步形成一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先进、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材优质、教学效果好的课程。在原有国家精品课程基础上,加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经过申报与评审,药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7门课程申报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项目;完成《医患沟通学》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并获批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 (三)教材建设 学校将教材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支持教师参加教材编写工作。主编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30部,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36部。2012年获批 “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主编12部,卫生部规划教材主编16部,副主编14部。2012年参加编写的49部教育部、卫生部规划教材出版,其中主编7部,副主编7部,参编35部;出版协编教材5部,其中主编3部,副主编2部。 (四)教学改革 1、深化教学改革,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实施课程整合。2006年,学校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医学教育课程整合的经验,结合国内医学教育发展实际,在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的资助下,对七年制医学课程进行整合,实施以人体系统为模块的理论和实验教学。 创新长学制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从2005年起,学校设计实施了本硕博连续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了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选拔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优秀人才,有效激励了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的科研思维与动手能力,实行模块化实验教学。机能学实验教学改革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将贯彻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方式,效果良好。 建立临床实习教学体系。临床实习教学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技能为目标,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实验与临床结合、模拟训练与临床实践结合的原则,形成了临床实验教学、模拟实践教学、标准化病人实践教学和临床资料实践教学等“四个实习教学体系”,保证了学生实习质量。 科研思维与能力培养体系。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向本科学生开放。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进课题、进实验室、早进团队。继续实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增加支持力度,规范过程管理,实行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为学生创建一个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平台,实行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0项,校级项目92项,累计资助经费100万元。 2、实施学分制管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充分挖掘和优化教育资源,更好地因材施教,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并建立更具活力和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于2011年开始实施学年学分制。2012年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为331门,其中必修课256门,选修课75门;医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39.4%,非医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30.8%;医学类专业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14.3%;非医学类专业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15.9%。 3、教学方法改革深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继续探索教学方法改革,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转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将传统的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能力培养。各学院在理论课和实验实习课教学中,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继续进行PBL教学、TBL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三明治”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床边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考核评价 改变传统单一终结性考核评价方式,实施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加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考核,考核形式从单一笔试逐步向多种考核形式并用发展,充分发挥考核的评价与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利用标准化病人(SP)、智能模拟病人、计算机模拟病例、临床资料等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全面考核,涵盖了学生分析与解决临床问题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医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并将成功经验在其它医学类专业推广。2012年考站增加到15个,新增交流与沟通能力专项测试,充实了考核内容,全面的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现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考核系统。 (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学校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断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实践教学环境与条件。学校建有实验教学中心6个,其中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和临床技能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学校直属的四所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临床医学院教学条件优越,师资队伍雄厚,医疗水平高,有编制床位8300张,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临床教学环境与条件。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已经建立10个公共卫生教学实践基地、9个社区医学教学实习基地和2个卫生法学教学实践基地。在合作中,提升建设质量,发挥共建优势,对学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2年,我校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护理技能综合培训中心、公共卫生实践教育基地和药学实践教育基地成为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其中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公共卫生实践教育基地、药学实践教育基地被推荐参加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评审。 学校以“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以“整合单学科实验,改革单一学科培训为系统培训”为基本思路,以“规模适度、功能齐全、体系完善、设备先进、适用性强”为原则,以专兼职结合、高素质的教学团队为保障,整合校内实验教学资源,建立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药学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生物信息实验室6个中心,每年完成70万以上人学时实验教学任务。 (六)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研究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基础,近五年,针对教学改革难点和热点问题,学校主持国际合作项目2项,省级以上教育研究课题337项,学校重点教学研究项目24项,共获研究经费555.5万元。在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近两年发布的144所中国医学院校医学教育研究论文发表数量排名中,我校分列第7和第8位。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4项、二等奖40项。 (七)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学校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根据学生不同水平因材施教,实行分级、分类教学,已初见成效。改革以来,大学生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达到了75.61%,较改革前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为后续专业英语能力培养提供了条件。 (八)实施全英语教学 在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部分课程开展了全英语教学试点,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提升了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医学人才奠定了基础。 四、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传承重视教学工作的优良传统,积极开展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和“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工作,全校师生员工合力改革创新,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一)领导重视本科教学工作 学校领导班子十分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多次召开校长办公会,研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规划事宜、招生工作,商讨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筹备工作,确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方案等,保证了本科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以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目的,制定了一系列适合我校校情的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1、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 学校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科研创新基地、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从国内外吸引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重点引进学有所成的优秀海外学人。2012年引进归国人员5人,回国返校16人;新聘龙江学者特聘教授4名,讲座教授1名;续聘龙江学者特聘教授3名,学校现有特聘教授25名,数量为省属高校第一。 2、青年教师基金资助计划 学校从2011始,建立于维汉院士杰出青年培养基金和伍连德青年科学基金,连续三年每年资助基金获得者10万元,加大培养力度,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现已支持46名青年教师进行开拓性和创新性工作,为后备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3、教师队伍研究生化计划 为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新教师以接收博士、硕士研究生为主,重点学科以接收博士研究生为主;同时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学历教育,并且从人才选拔、职称晋升、住房等政策方面配合,督促青年教师攻读学位。2012年共有147名教师攻读研究生学位,其中博士121名,硕士26名。 4、青年教师研修计划 学校以培养35岁以下有发展潜力的学科后备带头人、学术骨干为重点,采取留学进修、高级访问学者、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共同指导研究生等多种方式,有计划地将青年教师学术骨干分批次送到医学发达的国家和国内院校去学习、研修、培训。2012年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培训676人次,国外培训50人次。 5、教师继续教育培养计划 实施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促进教师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帮助其知识结构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共培训教师411人次;加强教师学术交流,选派教师赴国内外学术交流3个月以上共43人次;加强青年教师的外语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共培训教师70人次。 6、实验实践教师队伍建设计划 选留优秀的研究生、本科生充实到实验实践教师队伍中去,改善实验实践教师队伍学历层次,优化队伍结构,提高实验实践教师的技能水平和指导能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师的培训工作,更新教学理念,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7、教师竞赛和评优支持计划 学校通过举办和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专业竞赛,用“竞赛”推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2012年举办教学基本功大赛、多媒体课件大赛等各类竞赛16次。组织了校教学新秀奖、教学能手奖和校优秀教师等评优项目,表彰教师73人次。基础医学院魏兰兰教授在中华医学会举办的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得最佳教案奖和讲课大赛二等奖,口腔医学院课件《牙体缺损粘结修复术》在第十二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荣获高教医学组二等奖。 (三)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1、学校从2002年开始实行教学督导评价制度。建立了校院两级督导体系,充分发挥“督教、督学、督管”的作用:以督教为主体和切入点,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以督学为中心和归宿,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督管为基础和保证,推动管理服务于教学。学校将“三督”有机结合,形成一体,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开展教学督导工作,全方位监控教学质量。 2、坚持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督导员、同行教师听课和教评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学生学习状况评价制度等。建立了教学信息反馈与处理系统,及时妥善处理教学有关问题。 3、定期开展学科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教学评估,坚持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和每年进行一次的教学工作全面检查,主要包括教学任务、教学文件执行与完成情况、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监控、教学环境与设施、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等。 4、逐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的制度建设,学校修订了《哈尔滨医科大学普通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哈尔滨医科大学学生管理规定》等制度,覆盖各教学环节,进一步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激发教学创新,保证教学质量。 (四)日常监控及运行情况 1、坚持评课制度 2012年,学校督导员总计评课615人,其中集体巡回评课107人,优良率为92.5%;随机评课508人次,优良率为93.3%。 学生全年参评课程门数为348门次,评价授课教师2525人次,学生评课率达到95.5%。通过学生网上教评,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体现了学生教学的主体地位。 2、教学信息反馈与处理 实施学生信息员反馈制度。全年收集处理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单387份,由督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督导、教务处人员和学校领导分别传阅,针对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与意见,通过汇总、归纳和分类,分别送达至相关职能处室提出整改意见并将落实结果反馈给督导办公室。教学信息反馈系统的建立,及时解决了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了教学质量。 出版《教学督导信息》7期。内容丰富,除了反馈二级督导教学评价的结果,同时还增加了教师和学生来稿,开辟教师与学子心声专栏,加强对教学理念、学习楷模、教改动态和先进事迹的报道,以引导教师教书育人、学生励志成才,激励了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3、教学检查 坚持教学检查制度,进行了一次全校性的教学大检查。检查组成员由学校领导、教育专家、教学督导和各职能处室人员组成,有效的保证了教学检查工作的质量。检查内容包括教学环境、教学档案、试卷、教案、毕业论文、召开座谈会等。 通过教学检查深入了解了教学情况,查找不足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巩固了教学的中心地位,促进了教学改革。 (五)专业认证 2006年5月,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委派4名医学教育专家按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对我校进行了认证评估,成为国内首家通过国际医学教育认证的院校,为我国开展医学教育认证提供了经验与支持,推进了我国和我校医学教育国际化的进程。2009年校长杨宝峰院士主持的《以本科医学教育WFME全球标准为参照的试点性认证》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1年,全国医学教育认证工作委员会正式通过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认证有效期限为8年。 2012年,学校认真总结2008年以来的临床医学专业改革情况,向全国医学教育认证工作委员会提交了《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进展报告》(第二阶段),并上报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审定并获得通过。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学校始终将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学校教学督导在课堂听课时发放调查问卷4036份,调查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总体满意度为98.66%,教学效果良好。 (二)毕业与学位授予 2012年学校根据《哈尔滨医科大学学生管理规定》关于毕业和学位授予的相关规定,按照毕业要求和学位授予条件严把质量关,共审核普通教育毕业生1268人。其中,本科毕业生1167人,有1117人符合毕业条件,毕业和学位授予率为96%;七年制本硕连读毕业生66人,66人均符合毕业和学位授予条件,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为100%;本硕博连续培养毕业生35人,有29人符合毕业和学位授予条件,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为82.9%。 (三)攻读研究生情况与就业情况 截止2012年8月31日,2012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1.51%,与2011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本科毕业生考研率为47.08%;七年制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为100%。 (四)社会用人单位评价 为了全面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我校每年通过向用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走访用人单位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用人单位进行了多次走访和调查。综合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工作作风严谨,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强,这是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普遍评价。 1、本科毕业生质量调查 通过对77家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与12家用人单位召开座谈会,调查了哈医大2010年、2011年、2012年523名本科毕业生质量。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用人单位录用我校毕业生的数量、毕业生综合评价、毕业生工作态度、毕业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情况、毕业生心理素质、毕业生的创新能力等10个方面。 调查结果表明,我校毕业生综合评价非常满意的比率为92.3%。在毕业生工作态度方面,84.3%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工作勤奋肯干、作风严谨,13.8%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工作态度认真负责、表现较好;在毕业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上来看,85.6%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学生基础知识掌握非常扎实,12.3%的用人单位认为我校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很好;在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方面,用人单位对我校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很满意,满意率为93.3%;在对毕业生心理素质方面用人单位反映86.4%非常好,11.1%很好;在对毕业生团结合作精神的调查上我校毕业生的表现令用人单位满意,认为我校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好的比例在89%以上;在毕业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评价我校毕业生创新能力为“高”的比例为13.3%,为“较高”的比例为56.5%;在毕业生外语交流方面,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比较满意,认为我校毕业生外语交流能力较强。 2、本-硕-博连续培养毕业生质量调查 向2009—2012届42名本-硕-博连续培养毕业生所在单位发放调查问卷,对毕业生的工作表现与能力进行评价。调查结果显示,本-硕-博连续培养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患者评价、科室的整体评价的优良率均在90%以上,表明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用人单位肯定与好评,社会满意度高。 (五)毕业生成就 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医学人才,部分毕业生在专业领域或管理岗位成为国内知名专家与政要,他们为国家做出了卓越的成就与贡献。毕业生中的杰出代表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免疫学专家巴德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朱晓东,原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李赣骝,原卫生部副部长顾英奇等。 (六)学生获奖情况 2012年,我校普通教育学生共获得国家级奖励9项,省级奖励17项。 1、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2项,获得东三省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省赛区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 2、获得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二等奖,获得东北赛区竞赛一等奖。 3、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获得省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4、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获得优秀论文三等奖1项。 5、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六、特色发展 (一)以教学为中心,长期致力于临床教学基地优化建设 学校始终重视临床教学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适应医学教育形势的发展,通过优化临床教学基地建设,不断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形成了我校长期致力于临床教学基地优化建设。四所临床医学院均是三级甲等医院,拥有条件优越的临床教学条件与环境,保证了临床医学教学质量。经过多年努力,我校建设了教学意识浓厚、教学管理规范、环境条件优越的临床教学基地,取得了丰硕的建设成果: 1998年,被评为全国首家优秀临床教学基地; 2000年,成为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 2003年,获得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创建教学地位巩固、管理严格规范、环境条件优越的临床教学基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5年,“七年制临床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年,“应用模拟教学系统培养医学本科生临床技能的研究与实践”和 “以本科医学教育WFME全球标准为参照的试点性认证”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6年成为国内首家通过国际医学教育认证的医学院校; 2007年,临床医学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 2009年成为国家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11年,被评为国内首家“全国高等医学本科教育五星级示范临床实习基地”; 临床教学基地优化建设有效地保证了临床教学质量,培养出的医学人才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肯定。 (二)以人才需求为依据,巩固和发展预防医学教育优势 学校预防医学专业始设于1949年,是我国最早设立预防医学专业的院校之一,有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历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学校始终坚持预防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教育并重的办学思路,高度重视预防医学专业的建设,特别是在课程开发、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转变等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医学院校的前列,不断巩固和发展预防医学教育的优势,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1年以来,主编教育部、卫生部规划教材31部,主编教材编写数目居于国内医学院校前列;《创建新的预防医学教育医、理、文相结合三维课程体系》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成果丰硕,成为国家级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预防医学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公卫学院现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名师3人。 依托优越的办学条件、经验和社会需求,2012年,在国内率先开办本科卫生监督专业,为国家培养卫生监督行业专门人才。 (三)依托理科基地,培养基础医学拔尖人才 1997年我校成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同年开始招收七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已经为国家培养了158名优秀基础医学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导师制,强化基础科研能力培养,提升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实施全英语教学,提高英语水平与专业能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为培养高层次、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医学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2005年,“建设优秀理科基地,培养高层次基础医学人才”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近三年,依托国家理科基地连续承办三届全国基础医学师资培训会暨基础医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研讨会,总计培训基础师资360人次,起到了较好的辐射作用。 (四)以地域优势为依托,坚持开办俄语医学专业 我校是建国初期学习和引进前苏联医学教育较早的学校,率先创办俄语医学专业,积极推广和试行前苏联高等医学教育模式和新疗法,成为东北地区学习前苏联医学教育的中心,在推动我国医学界向前苏联学习、培养俄语医学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等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学校保持俄语医学人才培养的连续性,继续坚持开办俄语医学专业,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先后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国立医科大学、莫斯科谢切诺夫医学科学院、圣彼得堡国立医科大学、俄罗斯国立医科大学、哈巴罗夫斯克医学院等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符拉迪沃斯托克国立医科大学每年派出大学生来我校进行暑期生产实习,我校也派出各级俄语医学班学生赴该校进行为期2个月的生产实习。学术交流活跃,我校每年由专家和俄语医学班学生组成代表团到俄罗斯参加“大学生和青年医师国际研讨会”、“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国际研讨会”等,俄语医学班的学生用俄语撰写论文和进行大会学术交流。通过与俄罗斯开展教育、学术、科研的交流与合作,为俄语医学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为俄语医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对外交流和到国外深入学习的机会,提高了俄语医学教育质量。 2010年,我校俄语教研室马华教授主编《汉俄医学大词典》。《汉俄医学大词典》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立项图书,是中华“五大汉”医学大词典之一,鉴于我校具备全国医科院校中唯一保留临床医学(俄语)专业的特色,具备地缘优势和语言优势,在我校与俄罗斯的19所医科院校建立了牢固的国际合作关系的基础上,承担了该词典的编纂工作。 (五)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强化育人过程管理 建立人才培养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在全国医学院校中较早实行“院系合一”、“院院合一”、“小教务处大学院”的管理体制,管理重心下移,加强学校、学院、教研室三级管理,加强各部门、各单位之间协同配合,营造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环境。适应教学发展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检查制度执行情况。强化教学基本过程管理,规范教学各环节的评价标准,完善现代化教务管理平台,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能力及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面对医学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教师面临着教学模式改革的重大挑战。目前,部分教师的教学意识弱化,存在不同程度的重科研轻教学、重医疗轻教学的现象,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和职业素质等还有待提高,以适应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基本条件有待改善 学校的教室、实验室等教学条件要进一步改善。本科教学使用的教室、实验室大多为上世纪50年代初建设,其设计与现代教学的要求有差距。近年来实验条件与设备有较大的更新,但开设新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设备尚需增加,以促进实验课教学改革进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改革有待深化 多年来,学校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也收到了较大成效。但是,医学教育还不能完全、迅速的适应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此,应在加强硬件条件建设的基础上,以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四)教学资源有待丰富 随着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也加大了教学资源的建设力度。但是,学校网上学习资源、图书资料、社区卫生实践基地和非临床专业的实践基地数量与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教学需要。要继续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为学生创建丰富的、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网上学习资源和实践学习平台。 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学校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实施教育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任重而道远。要动员全校师生员工,树立科学的医学教育发展观,牢固确立教学中心地位,坚持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特色,注重教育创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以务实精神和高效工作继续谱写教育教学工作新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