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首页

最新动态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模范教师诉心声

时间:2023-09-18 15:11:42    作者:教师发展中心    来源:     点击:

9月7日,学校召开第39个教师节表彰大会,表彰2023年度哈尔滨医科大学教学成就奖及模范教师的获得者。希望广大教师以获奖教师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尹梅,二级教授,博导。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院长,哈尔滨医科大学图书馆馆长,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伦理学研究所所长。全国师德标兵,公安部党风政风警风监督员。荣获2022年度十大医学人文影响力专家。黑龙江省教学名师。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医学人文专委会副主委、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医院人文管理与人才培养专委会主委。黑龙江省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主委、省医师协会医学人文专委会主委、省卫生法学研究会会长。《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等多部国家规划教材主编。《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副主编。

2023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9个教师节,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躬耕教坛,强国有我”。习总书记曾说过,“教师应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足见言传身教对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多么重要。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坚持为学生学者办学立校,坚定以学术学风兴学强校”。有了好的学者,就会有好的学术和学风,就能培养出好的学生。教师或许不是世界上最风光的职业。常年耕耘在三尺讲台,需要的不只是不断前行的探索和激情,更需要内心的沉静与恬淡。也许学生带来的酸甜苦辣在每一位教师的心里,都是一本说不完的故事集。这种感受并不在于学生们的回报,而在于教书育人本身所蕴含的无穷乐趣,以及桃李芬芳时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孟子云:“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至乐也。”我庆幸,校园选择了我,讲台一直在鼓励着我。每每踏上这凝聚着智慧、情感、信念、理想的三尺讲台,我都会产生由衷的欣慰与感激。我们正处于最好的时代,更应中流击水、不忘传承!让我们共同为迎接哈医大的百年,贡献自己应尽的职责。

蔡金全,1989年生,哈医大临床八年制(本博连读)毕业,医学博士,博士后,教授/研究员/副主任医师、博导,哈医大星联教授。现任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兼一病房副主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基金优秀青年人才项目等14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2篇。出版指南、专著5项。参编国家卫健委“十四五”规划教材2部。获发明专利等9项、省厅级科技奖励5项。荣获第十五届省青年科技奖,中国医师协会“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哈医大“杰出青年专家”,附属第二医院“优秀青年人才”及2020年度高学术影响力中国学者等称号。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青年教师,我会继续坚持“木直中绳、博学载医”的校训,珍惜时光,砥砺品格,精进传道授业解惑的本领,持续深入探索本专业方向知识和技术,为培养有职业道德、有科研能力、有专业技术的优秀医学生贡献力量。教师不仅是光荣的职业,更需要用爱和品格去呵护学生的心灵,用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青年教师,要坚持为德育人,为国育才,以德施教,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学无涯,教亦无涯,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没有尽头的艺术,为了让这门艺术成为推动医学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唯有不懈的探索和追求。润物无声,育人无痕,我会将自己融入教育事业,融入到学生中间,为母校培养优秀的医学生事业奋斗终生。

崔清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哈医大六院儿外一病房主任,兼江北院区儿科党支部书记,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工作组儿科成员,省小儿外科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哈医大学术委员会委员、哈医大星联教授,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获批课题十余项(包括国家级2项,省部级3项等),发表论文30余篇;获批省新技术一二等奖7项,大创比赛国赛三等奖,省优秀指导教师;提出并倡导“大病微创、小病无痕”。

教育是大学存在的意义,育人是知识传递的必由之路。1996年我来到哈医大做学生,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和博士后,2005年参加工作,从本科教学到硕士研究生导师,再到博士研究生导师,每一次沉淀和成长都对“师生”两个字有了更深的认识:师者,是“授道传业解惑”,更是传承与创新。对教师最大的尊重,就是学生在其传承上的创新与发展。我们儿外科也在十年前提出的“大病微创、小病无痕”的理念不断传承,向着“大病微创化、小病舒适化、难病团队化、临床数据化”的品牌创造新的发展。作为一名医学的临床教师,希望自己能够“脚踏实地做医生,顶天立地做学问”。为哈医大六院的成长,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添砖加瓦,为龙江和区域儿童做好卫生健康服务!

付英梅,1974年10月生,中共党员,哈医大星联教授。临床医学学士学位,病原生物学硕/博士学位。从教24年来,潜心于病原生物学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传承弘扬高尚师德,坚持育人为本,敬业爱生、言传身教。悉心教导学生修德修身、自强自立、团结协作,在细菌耐药新机制的研究领域开拓创新。曾获校“教学实践优秀奖”、“十佳青年岗位能手”、基础医学院“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科研工作者”等荣誉。

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能获得哈医大模范教师这项荣誉,我感到非常荣幸,这是对我教学工作的肯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压力和自我激励。从教二十余载,感恩哈医大这片沃土的培养,让我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传承弘扬高尚师德,追求“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职业目标。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师是一个平凡的职业,而教育承载伟大的使命。在科技不断创新的未来,教师将面临更多更大的挑战,我乐于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继续耕耘,秉持“木直中绳、博学载医”的校训,砥砺创新,追求细节,启智增慧,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高素质人才。

康凯,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哈医大一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住培专培教学主任。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重症医学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承担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重点课题和哈医大一院教学课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黑龙江省青年五四奖章、巾帼建功标兵、优秀共产党员,多次荣获校院优秀教师、“住院医师心中好老师”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青年模范教师,我感动于学校光辉的历史以及一代代杰出前辈的事迹,时刻不忘自己从教的初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医生与教师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肩负着性命的嘱托,承载着希望的延续。我牢记哈医大“木直中绳,博学载医”的校训,一定要坚定“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初心和使命,不忘初心、立德树人,为实现母校百年医学强校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冷晓萍,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留美博士后,哈医大二院超声医学科主任、学科带头人、超声医学教研室主任。黑龙江省“杰青”,哈医大星联教授,哈工大兼职教授。首届“龙江名医”,黑龙江省“最美科技工作者”、“青年科技奖”、“归国留学人员报国奖”获得者。培养博士生12名、硕士生31名。主持国自然项目5项(重点项目1项);发表论文 60 余篇;获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

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今年教师节主题是“躬耕教坛,强国有我”,躬耕,是一个古老而深刻的词汇,它意味着付出、努力和耐心;教坛,是教育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本分,教书育人要有内涵,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育的征程中,我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作为首要任务,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国家栋梁之才。征途漫漫从头越,惟有奋斗铸辉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始终坚守对生命的那份深情与敬畏,以信仰坚守责任初心,用行动诠释教育使命,为医学事业的发展和患者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国东,男,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外科学“学科带头人”、外科学教研室主任、普通外科五病房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哈医大星联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博士后。哈尔滨医科大学“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2019年度哈尔滨医科大学 “十大杰出青年专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各级课题共16项、共发表本领域中英文文章8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共发表本专业SCI收录学术论文20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让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潜心教书育人。习总书记期望我国大学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在我国第39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学校积极营造“教学相长、师生相宜、团队共建、和谐美好”的优良学术氛围。让“艰苦奋斗、团结务实、 严谨求真、爱生重教”的精神薪火相传。作为一名医学院校的高校教师,我们应时刻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

李雪梅,女,博士,1980年生,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3年留校后从事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工作。教学上,年平均授课200余时,主持并完成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等2项,在《中华医学教育杂志》等杂志发表教学论文4篇,参编国家规划教材等5部,获“基础医学院优秀教师”等奖项共4项。科研方面,近几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文章6篇(单篇影响因子最高8.4),主持并完成科研课题4项,参与黑龙江省“双一流”新一轮建设学科支撑平台项目建设项目。

教育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关键,教师的工作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责任和使命。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理想的播种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们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哈医的一名教师,我深感荣幸和自豪,感谢学校对我的栽培以及提供优秀的教育平台。教育之路漫漫,回首过往,激情满怀,展望未来,任重道远。“躬耕教坛,强国有我”,让我深感责任重大,今后我将继续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坚守教育初心,勇担时代重任,做有温度的教育者,以熹微灯火点燃滚烫星河。

栗玉珍,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优秀龙江名医,教研室主任,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兼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常委、银屑病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常委、中国女医师协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副会长、皮肤激光和物理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担任《中华皮肤病学杂志》等杂志编委。主持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表SCI收录文章50余篇,主编、参编国家规范化教材11部、论著多部,荣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部级以下奖项若干。

林木茂盛,必先固其根。教师要出色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尤其是要持久地进行教育科研工作,必须有扎实的功底。30多年来,我始终坚守教育第一线,以育人为己任,不忘初心,努力探索,勤于钻研,终身学习,为学生成长繁荣而奋斗。看着一届届学生在我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是我作为教师最感欣慰的事。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保持积极进取的工作状态,立足本职,发挥专业特长,与同仁们携手并进,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将时刻牢记初心使命,坚持育人为本,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

刘晓民,男,59岁,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校教学名师、校模范教师。1987年毕业于哈医大医疗系,毕业后一直在哈医大从事医学教育、科研和医疗工作。现任哈医大一院内科学教研室主任、内科工会主席。刘晓民同志现为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主席,曾获全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优秀共产党员、黑龙江省“最美医生”等称号。

非常荣幸再次被评为校模范教师。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在哈医大这片沃土上耕耘医学教育事业30余载。一路走来,有浅尝甘霖的欣喜,有屡遭挫折的痛楚,也有不眠不休的焦虑。30余年世事变迁,沧海桑田,30余年人在旅途,风雨兼程,30余年韶华匆匆,花开花落,然而始终不忘的是自己对医学教育事业的热爱的初心。作为一名医学院教师,有着教师和医生的双重身份,同时肩负着人类灵魂工程师和健康卫士的双重责任。我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感召别人的豪言,有的只是一颗做好份内工作的平常心。看到自己培养的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是对我的奉献的最好回报。热爱哈尔滨医科大学,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岗位,我将为医学教育奉献一生。

马学玲,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哈医大四院神经内科六病房主任,神经内科第四党支部书记,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访问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长期致力于脑血管病、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肌病及周围神经病的研究,擅长脑小血管病的诊疗及康复。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厅级课题及哈医大院青年基金。多次获得哈医大四院优秀科技人才、优秀医务工作者及优秀研究生导师等称号,培养硕博士研究生20名,发表SCI论文11篇,国家核心期刊三十余篇,拥有软件专著权2项,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及吉林大学出版社主编出版教材2部。

师德,是教师之根;师风,是教育之魂。习总书记说过:“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秉持着“树人先树己”的信念,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以德施教、以德立身,引领学生健康成长。“躬耕教坛,强国有我”,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都离不开高素质专业化的好老师们对下一代的培养与呵护。过往成绩已成历史,日后工作任重道远。我仍会在三尺讲台这个平凡而又神圣的地方实行自己的教育职责,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彭涛,哲学博士(PhD, Curtin University/Australia),我校性健康研究与教育中心创建人,现为中心负责人、主任、教授,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性学会性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性科学》杂志编委。他在国内医学院校首开《性,性别与健康》通识教育课程,已成为区域内高校性健康教育开展的范式。他不断探索创新型的教育模式,潜心于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每年独立承担的教学时数平均总量近300学时;不断拓展国际学术交流与项目合作,促进了学科发展以及学校的影响力;始终践行教书育人、立德育人的教师职责,多次指导大学生参加“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健康促进与教育科普传播行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获得奖励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同。

教师的神圣在于不仅仅是向学生传道、授业和解惑,更重要的是启发新知、升华人格,以理想之光去鼓舞与照亮万千学子的人生道路。在教师这个职业中,我们需要肩负起更多的责任,把自己融入教育的田野,用心去播种,用爱去呵护,为教育事业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在今年这个教师节获得“模范教师”的称号,这是一种荣光,更是一种鼓励。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唯有坚守三尺讲台葆有初心,尽职尽责立德树人,方能真正彰显教育工作者的价值所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和进步,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教育为志业,矢志不渝,笃行不怠,为医学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发挥积极作用。

任华玉,2002年来医大任教,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思修与纲要党支部书记。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理事会理事,哈尔滨医科大学“青马工程”主讲教师。从事思政课教学以来,时刻谨记立德树人神圣责任和使命,积极努力,不断求索。2017年荣获哈医大“青年教学岗位能手”称号,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省级课题5项、厅级课题3项、校级教育教研项目2项,参与国家级、省级、校级教研项目10项;参与国家出版教材1项。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转瞬间已从教二十余载,教师节来临之际获此殊荣,心中满是感激和感恩。习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成为好老师,便是我心中的孜孜追求。而我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也时刻谨记总书记的“六要”叮嘱,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展望未来,前路漫漫,道阻且长,唯有努力奋斗,不断拼搏,完善自我,坚持“六要”标准,方能成为学生心目中为学、为事、为人的楷模,更好地照亮学生们的未来,托举民族复兴之业。

史继红,医学博士,研究馆员,哈尔滨医科大学图书馆医学文献检索教研室主任兼参考咨询部主任,全国医学文献检索教学研究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文献检索八年制、五年制、继续教育规划教材编委,从事文献检索教学工作31年,参编医学文献检索及信息管理专业教材13部,其中副主编3部。承担本科、长学制、研究生文献检索教学,医药卫生课题立项、成果鉴定查新报告审核,电子资源建设,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等工作。

感谢学校对我的信任与认可,这是一名从教31年教师的无上光荣。我非常热爱我的工作,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一路走来,是教师这个身份和职业,鞭策和激励我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进步。我也无时无刻不感到所肩负的责任。这些都将化作前行的动力。我将倍加珍惜这份荣誉,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想和信念。“师者匠心,止于至善”,我将苦练“经师”本领,站稳三尺讲台;“师者如光,微以致远”,我将以“人师”为追求,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榜样,为培养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田文静,教授,博士生导师,教研室副主任,学科党支部书记。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线下一流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教育部首批“流行病学虚拟教研室”参与建设者。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培养了硕士研究生34人,博士研究生2人。多次荣获哈尔滨医科大学优秀教师、模范教师、“三育人”工作先进个人、教学工作嘉奖、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嘉奖等荣誉,2018年全国高校(医学类)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

教师节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节日,也是我们回首教育初心,激励前行的时刻。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获得“模范教师”称号我深感荣幸。这是一份荣誉,是信任,更是一份责任与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我将以这份荣誉为动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用实际行动践行教育使命,培养更多有竞争力的人才,为祖国的发展和民族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王晨光,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医用物理学学科带头人。1990年开始在哈尔滨医科大学从教至今。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医药类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教以来一直从事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工作,主讲医学物理相关的3门基础课和专业课。主编包括卫健委国家规划教材在内的各类全国规划教材10多部,近三年主持完成教学项目3项。科学研究工作涉及生物物理学相关领域,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在内的科研课题多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0多篇。

作为一名具有33年教龄的人民教师,今天喜迎第39个属于自己的节日。我深知,国家给了我无限荣誉的同时我也肩负着为国育人重要的使命。因此,我必须牢记并做到:第一,不遗余力地在修养和知识层面丰富自己;第二,珍惜和学生交流的每一分钟;第三,竭尽方法将自己的价值都转化为教书育人有效动力。为了对得起“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我会献出我全部的光和热。

王丽华,医学博士后、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导、哈尔滨医科大学十大教学名师。哈医大二院神经内科主任/卒中中心主任、哈医大二院一流专科带头人,享国务院特殊津贴/省政府特殊津贴,龙江名医,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C类),获中国医师协会杰出神经内科医师学术成就奖。国家卫健委授予杰出贡献专家奖,2019年获院长特别奖。 获批哈医大星联教授;黑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位列全国神经内科专家学术影响力前100强,最新排名第65位。

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为人师表,肩负着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不忘使命,扎根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以敬业务实的工作精神开拓进取;立足于讲台,向课堂教学要效率、要质量,奏响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凯歌!用新鲜的知识浇灌求知的心灵,用灵动的智慧音符去弹奏学生的“心灵的乐章”,用和煦的师德春风去抚慰学生稚嫩的灵魂!医生和教师都是最神圣的职业,作为哈医大人,我非常荣幸和自豪能同时拥有这两个身份,立志为国家培养一流的医学人才,努力做良医为良师,时刻坚守着自己的职责和信念。为祖国的医学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培养合格的医学生,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王英骥,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教研室副主任,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秉承立德树人精神,承担临床、药学等多个轨道的基础化学、无机化学、医学化学教学工作,年均授课超过300学时,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项。教材建设方面,副主编及参编高教出版社、人卫出版社、北大医学出版社的国家级规划教材9部。荣获哈医大青年教学能手、教学工作突出贡献奖等教学荣誉。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荣获“模范教师”称号我深感荣幸,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感谢领导的信任、感谢同事的支持,唯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时刻坚守立德树人的使命,传承学校优良的师德师风,践行木直中绳,博学载医的校训,努力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创新思维及科研实践能力的优秀医药人才。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添砖加瓦,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续写新篇章。

肖喜刚,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教研室主任、CT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现担任黑龙江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医师协会放射医师专委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医学影像专科联盟主席,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常委,中国医促会放射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质控学组委员,国际心血管CT协会(SCCT)中国区论坛第二届委员会委员等学术兼职,《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实用放射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编委、《中国伤残医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华放射学杂志》通讯编委,《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等杂志审稿专家,第十五届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从事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近35年。

在第39个教师节表彰大会来临之际,感谢学校颁给我“模范教师”的荣誉称号,给予我从教生涯最光荣的肯定。教育强则国家强,作为一名教师和医疗工作者,我深知这份荣誉背后蕴含的责任与鞭策。在未来的岗位工作中,我将竭尽全力紧抓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引导学生在精进学业、守正创新的同时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以优良的师德师风躬耕教坛,发挥好哈尔滨医科大学在推动我省高等医学影像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示范作用,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与实现教育强国目标培养出更多品学兼优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闫景龙,中共党员,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外科教研室主任、骨科学科主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黑龙江省卫生计生专业技术高层次优秀人才,黑龙江省首届“龙江名医”专家,黑龙江省卫生健康系统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黑龙江省总工会“龙江工匠”,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等。

教育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石,也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他的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而引人深思。在学校领导的讲话中,也不断强调了教育的使命和教师的使命。“躬耕教坛,强国有我”告诉我们,作为教师,我们是国家发展的一部分,我们的付出和努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和强大。我们要坚守在教育一线,默默耕耘,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师要立德树人,自信自强,肩负起培养未来的责任,为国家的繁荣和强大不懈努力。

杨艳梅,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委。自2016年起,开设了研究生选修课《研究生科研入门》,获得研究生们的欢迎。现主要从事环境氟砷暴露致病分子机制研究,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1项黑龙江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重大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发表SCI收录论文36篇。

在第39个教师节之际,获得“模范教师”称号这一殊荣让我深感荣幸。这里凝结着学校和地病中心领导对我工作的认可,也凝结着同事们的支持与帮助。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深知,教师这一职业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因为他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光辉使命。作为一名在地方病防治领域工作的教师,我将秉承“躬耕教学,强国有我”的初心,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地方病工作者的精神,担负好教书育人的时代重任,用成熟和稳健为学校学子的成长铺好道路,为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和我校“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原慧萍,中山大学眼科学博士研究生,哈医大二院五官医院院长、眼科主任、眼科一病房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哈医大星联教授,首届龙江名医。兼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专家会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视觉生理学组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委员会主任委员。

从医三十余年,深深感受到人才培养是党和国家教育的根本问题;而医学人才培育,更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教必先强师,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坚持教育创新,时刻坚持以树人为核心、立德为根本的使命,更要铭记“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初心,在洞悉全球医学发展大势的同时,坚持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育人,将“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教育,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科研创新实践精神,秉承仁爱之心、传承责任感的优秀医疗人才。

张赫楠,女,1984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法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黑龙江孟繁旭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哈尔滨医科大学法学专业教师。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党委秘书、兼职组织员、第三党支部书记、法学教研室秘书,哈尔滨医科大学法律顾问。黑龙江省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刑法学会理事,南岗区法学会理事。主讲课程:刑事诉讼法学、刑法学、证据法学。

三尺讲台,躬耕有我。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时刻牢记习总书记“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使命,为青年学生传授知识,做学业的引导者;分享经验和感受,做学生的知心人。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培养热爱祖国、乐于奉献、才德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张苗苗,主任医师,三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正畸科主任,中华口腔正畸专业委员会第六、七届委员,黑龙江省口腔医学会常务委员,黑龙江省口腔医学会口腔正畸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通讯编委。从事口腔正畸专业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发表SCI论文4篇,国家级核心期刊60余篇,主持1项国家级课题,6项省级课题和2项市级课题,荣获黑龙江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悄然凉意起,不知不觉间,迎来了我国第39个教师节,这也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的第一个教师节,在这个极具特殊意义的日子里,获得“模范教师”的称号,我倍感荣幸,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一种鞭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教必须强师”、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新时代赋予教育更大、更光荣的使命。春华秋实路漫漫,清泉不会因乱石而止步,我也不会因荣誉而驻足,我将继续以赤诚之心去关爱学生,以踏实之行影响学生,以热忱积极的面貌去引领学生,躬耕教坛,建设强国!

张秋菊,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留校任教,2012年获博士学位。教学工作中承担本科、七年制、临床5+3,留学生、研究生等多轨道医学统计学和卫生统计学中英文等课程教学任务,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6部,参编规划教材配套教材2部,参编英文版教材1部,参编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教材1部;发表国家核心期刊教学论文4篇。科研工作主要从事高维组学数据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承担国家自然基金2项,其他省部级课题3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金秋九月,硕果飘香,我们迎来了第39个教师节,这也是我从教的第16个年头,教师节不仅仅是庆祝和歌颂,更是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进入新一轮的思考。如何做一名好老师,如何育好人是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所谓“士有百行,以德为先”,我们首先要修养为师之德,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其次我们要增进为师之才,不断学习进取,积累学识,提高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法,成为学习型好老师;我们还要传递医者仁心之爱,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培养出有医术有仁心的医学生。

张忠玲,哈医大一院神经内科主任,神经病学学科带头人、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届龙江名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省重点研发项目等12项。发表SCI收录文章17篇(第一或通讯作者)。参编临床指南及专家共识13篇。参编卫生部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6部。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曾获哈尔滨医科大学模范教师、优秀科研工作者,哈医大一院优秀科主任等称号。

爱岗敬业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境界。医生兼教师,集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于一身,我将珍惜荣誉、不忘初心、踔厉奋发,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使他们政治坚定、技术精良,同时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智慧,女,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生物信息学领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近期研究论文发表在《Nucleic Acid Research》,《Briefingsinbioinformatics》等杂志上。承担《基因组信息学》、《Linux操作系统》等课程的本科生及留学生教学工作。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引导项目1项,省博士后启动项目1项。获得2018年哈尔滨医科大学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20年参加哈尔滨医科大学英语风采讲课大赛,获校级二等奖。指导学生获得2019年中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二等奖。2020年指导本科生获得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项。

今天我非常荣幸的获得“模范教师”的荣誉称号。首先,我要感谢学校领导和同事们对我的信任与支持,感谢同学们对我的尊重和认可。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理想、有责任感的人。我始终认为,教育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我将与同事们一起,共同为学校的发展、为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

周洋,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影像中心副主任,放射基地教学主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委会青年委员。从事医学影像教学近二十年,多次获校院级优秀教师、优秀带教教师等称号。主持国家及省级课题5项,发表SCI论文十余篇,教学论文4篇,参编人卫出版社教材一部,指导学生国家级“双创”项目2项。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辅助医学影像图像生物标志物信息挖掘。

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刻提醒自己保持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以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方式,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和临床技能,从专业能力和理论知识方面双向发力,激发学生崇尚科研、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性思维品质,贯通教学、科研、医疗一体化,构建理论与技能实际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时刻以“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为教学出发点,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需求为中心,坚守“授业解惑、育人育德”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成长为仁心医者夯实基础。不忘初心,为国育才,让“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使命成为师者的坚定信仰和行动指南,继续为医学教育事业不断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