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医大四院心内五病房肖模超教授电生理团队再次实现技术突破,成功完成一例心腔内超声(ICE)指导下零造影剂的绿色房颤射频消融术。该术式不仅安全有效,而且摆脱了对造影剂及射线的依赖,为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合并严重肾功能不全、造影剂过敏等)带来希望。
患者杨先生为中老年男性,间断发作心悸,口服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手术意愿强烈,有房颤射频消融术的适应症。由于房颤射频消融术中需行房间隔穿刺,以构建从股静脉至左房的导管径路。常规房间隔穿刺需在X线指引下完成,注入造影剂明确穿刺部位、左房及肺静脉形态。患者既往行冠脉造影术后出现严重造影剂过敏,周身红肿、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利用大剂量激素才得以缓解。回想起当时的经历杨先生仍心有余悸,对射频消融术中应用造影剂十分畏惧。肖模超教授电生理团队经过术前讨论,充分评估患者病情,认为可以采用无造影剂策略,通过心腔内超声(ICE)指导房颤射频消融术,避免再次造影剂过敏。

哈医大四院心内五病房肖模超教授电生理团队为患者实施房颤射频消融术,手术全程零造影剂、零射线,经过两个小时手术顺利结束。术后患者无心悸发作,术后第二天顺利出院。
ICE(intracardiac echocardiography)即心腔内超声技术。与传统体外超声诊断技术不同,心腔内超声技术是将一根圆珠笔芯粗细的超声导管,通过外周血管置于心腔内,利用位于导管头端的超声探头,近距离、实时精准获取心脏解剖结构,并可以同步显示心脏血流动力学,实时动态评估局部心肌和整体心脏功能。近年来,在心脏介入治疗和电生理检查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心腔内超声就像医生安在心脏内的一双眼睛,医生可以通过超声图像“直视”心脏结构,并结合三维解剖标测系统构建出心脏模型,更快更好更安全地完成心脏手术。ICE具有操作灵活、精准安全、无需全身麻醉、无食管损伤、无需使用造影剂和显著减少X线暴露时间等优点,在房颤消融手术中主要应用于探查心腔内血栓、引导房间隔穿刺、精准定位消融导管及监测术中并发症等方面,大大优化了手术流程、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据肖模超教授介绍,ICE引导下的射频消融术,为无法使用或耐受经食道超声(如患有食管疾病)、造影剂过敏以及有严重畸形或心脏转位的房颤患者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让更多的房颤患者远离卒中危害,提高了生活质量。另外,传统的射频消融技术,医生需要利用X线和三维标测系统等技术进行“定位”,使用ICE技术极大地减少了X线的用量,甚至可以实现零射线,对患者和医生而言都更加安全、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