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易先生是一位工程师,每日伏案设计。近日,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读书时用左眼看到的书页的下半侧的内容被黑影挡住了,这让他感到紧张和焦虑。他到医院检查后才明白,自己左眼得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他眼睛里对视力最重要的部位——视网膜发生了裂孔进而脱位。这种视网膜的脱位,就产生了他看东西时的“怪现象”。所幸就诊及时,通过手术治疗,他的视力逐渐恢复。
谈起视网膜脱离(以下简称RD),哈医大一院眼科二病房主任于旭辉教授说它是一种严重危害视力的疾病,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可以导致视力丧失、眼球萎缩。
在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致盲性眼病中,由视网膜脱离引起的不可逆性的视力丧失尤其值得关注。
那么视网膜是什么?
视网膜是脑组织在眼的延续,是人体视力的发源地,负责视觉和色觉。眼睛是我们的视觉器官。如果把眼睛比喻成相机,除了需要有高质量的镜头,有遮光的暗箱,最关键的是需要有优质的底片,视网膜就相当于相机的底片,而且这底片只有一张,不能更换,如果发生问题只能修修补补。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读书、看报、绣花、驾驶等都需要依靠它。一旦视网膜出了问题,人们的视力就会受到影响。
为什么会发生“视网膜脱离(RD)”?
引起视网膜脱离的原因主要有三种:
1.“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由于在视网膜上出现了裂孔,眼内的液体通过裂孔进入视网膜下,引起了视网膜的脱位。多见于中年或老年人,近视者居多,双眼均可以受累。
2.“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多见于一些血管异常性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外伤,玻璃体积血,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等,这些疾病导致眼内异常增殖组织形成,这些增殖组织产生了对于视网膜牵拉的力量,导致视网膜脱位,甚至牵拉导致视网膜破裂形成裂孔,加重了视网膜脱离。
3.“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由于视网膜或脉络膜肿瘤、葡萄膜炎等眼内疾病,或是由于妊娠高血压,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和一些血液病等系统性疾病,引起液体在视网膜下积存,从而形成视网膜脱位。
目前国内外对视网膜脱离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的治疗,及早治疗至关重要。如果在疾病的早期对视网膜脱离进行治疗,病情比较容易控制,视力可以得到较好的恢复;而一旦接近或到了疾病的晚期,治疗效果则远不如在疾病早期治疗效果,甚至无明显疗效。所以,及时关注病情,尽早就医,至关重要。
对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原则,主要是封闭裂孔,解除牵拉,视网膜脱离的治疗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其他两种治疗原则呢)
如何早发现早治疗呢?
当出现眼前黑影飘动、闪光感、视力下降、视野缺损、中心视力障碍、视物变形(可以用文末下面的“Amsler表”进行自检)时,需要引起足够的注意和高度重视,要及时去医院就诊。一旦明确诊断,就应该考虑尽早治疗,控制病情,避免发生进一步的严重损害。
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视网膜脱离的治疗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激光治疗:小范围的视网膜脱离可采用激光治疗。激光治疗的目的是在光凝部位形成牢固的粘连,这种方法是将视网膜裂孔及非常局限的小范围视网膜脱离通过激光治疗的方法,在激光照射部位的视网膜与眼球壁之间形成牢固的粘连,从而使治疗处的视网膜裂孔及视网膜脱离局限不发展。
2. 巩膜扣带术:适用于部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这种方法通过在眼球外壁上添加加压的材料,将对应视网膜裂孔处的眼球壁向内压陷,使视网膜裂孔处与眼球壁相贴敷,实现了对视网膜裂孔的封闭,之后配合激光光凝或冷冻等方法,使裂孔周围的视网膜与眼球壁之间形成牢固粘连,从而实现对视网膜脱离的治疗。
3. 玻璃体切除术:适用于比较复杂的视网膜脱离,例如伴严重增殖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严重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眼外伤伴严重的玻璃体视网膜增殖等。这种治疗是通过玻璃体切割的方法切除混浊机化的玻璃体、去除增殖膜和积血,接除对视网膜的牵拉,恢复视网膜的可动性,使视网膜复位,并针对视网膜裂孔及原发病因进行激光治疗,辅以填充物(如硅油或气体)巩固视网膜的复位状态,使视网膜稳定复位。
提醒
良好的眼健康关注习惯有益于视网膜脱离(RD)的早发现和治疗。当视力有变化、眼前黑影突然增多、有闪光感及眼前固定暗影出现,高度近视及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系统性疾病的患者,建议及早进行眼底检查,明确病情,及早判断病情和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