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二维码
医疗健康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医疗健康> 正文

哈医大二院完成国内首例OCT指导下的应用药物球囊对双支静脉桥血管再狭窄介入治疗

发布时间:2021-10-11 16:56:55 作者:田为 曹玥 张东会 阅读次数:

近日,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内科主任于波教授团队为一名冠脉搭桥术后10年、双支静脉桥血管再狭窄的患者成功完成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指导下的药物球囊介入治疗。此病例的成功完成是哈医大二院再一次对冠脉介入诊治新方法、新手段的探索,属国内首例。

今年57岁的王女士(化姓),在2011年被诊断为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在外院利用自身的静脉血管进行了冠脉搭桥术,术后恢复良好。1个月前王女士突然又出现了胸痛,在当地医院进行了冠脉CTA检查及冠脉造影,提示桥血管再狭窄及闭塞,由于医院无法进一步处理,随即转入哈医大二院心内科。经过全面检查,诊断王女士为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陈旧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

根据造影显示,患者自身冠状动脉两支闭塞,另一支发育较小。四支静脉桥血管病变也十分严重,第1支大隐静脉与LAD行端侧吻合,近端吻合于主动脉(AO),桥血管狭窄95%;第2支大隐静脉远端与右冠远端行端侧吻合,近端吻合于AO,桥血管狭窄95%;第3支大隐静脉近端吻合于AO,远端与对角支行端侧吻合,桥血管通畅;第4支大隐静脉闭塞,病情极其危险。

经过团队讨论,打通自身血管及开通闭塞桥血管的机会极小,选择处理双支严重狭窄桥血管为首选治疗方案。

于波介绍,静脉桥血管(SVG)的解剖特征与本身冠状动脉有明显的不同,SVG的中膜层与自身血管比非常薄,在对SVG进行支架治疗过程中容易因为机械作用发生撕裂,松软的血管组织易通过支架网眼突出管腔从而造成慢血流、无复流,这些SVG的病理生理特点决定了在SVG中行支架植入术后非常容易发生支架内再狭窄,且围术期心梗、住院死亡率较高,SVG的介入治疗是一种高危的介入手术,让很多介入医生望而生畏。

前降支静脉桥血管术前造影影像

前降支静脉桥血管药球治疗术后影像

由于进行支架植入风险极高,所以于波团队考虑为患者进行药物球囊。药物球囊已是一种成熟的新技术,是在冠脉病变处进行精准球囊扩张后,对病变处进行药球贴靠,可以将预防血管再狭窄的药物浓缩并集中于局部的血管病变中发挥抗内膜增生作用,随即撤出体外,无金属支架残留,保留了原有的生理结构还原自身的舒张及收缩功能,避免了对血流的影响,达到“介入无植入”目的。术后也无需长期服药,可以极大地减轻脏器负担。

介入团队中刘慧敏副主任医师指出,既往药物球囊主要适用于一些小血管病变、分叉血管病变及支架内再狭窄血管病变的处理且证据较充分,但在SVG再狭窄中应用报道极少。而王女士冠脉搭桥手术术后10年,桥血管出现了新的病变,其粥样硬化斑块多为易碎、富含脂质和血栓的粥样斑块,对这类病变进行介入治疗之前必须要充分评估病变的特点和风险,选择合理的策略,以取得介入治疗的最佳结果。因此,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来判断静脉桥病变情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OCT检查对静脉桥血管直径大小判别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也能识别SVG病变的斑块性质,是否存在血栓等,综合判断介入术中发生无复流的可能性大小,有利于术前充分准备预防措施。

右冠静脉桥血管药物球囊治疗前后影像对比

团队凭借对上万例OCT影像的精准分析经验,对该患者的术中影像进行了充分的评估、判断。OCT结果提示,两处再狭窄桥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均为局限病变,长度10mm以内,斑块内脂质成分虽多,但从象限分布情况及体积来看,充分的球囊扩张预期不会引起无复流等并发症,所以该患者在OCT精准的指导下综合评估不需要进行支架植入,药物球囊的精确使用是对患者最佳的诊疗方式。

左冠静脉桥血管药物球囊治疗前后OCT影像对比

右冠静脉桥血管药物球囊治疗前后OCT影像对比

经过术前缜密地准备,团队凭借多年的介入经验,成功完成国内首例OCT指导下的应用药物球囊对双支静脉桥血管再狭窄介入治疗。王女士脱离生命危险,顺利出院。

于波强调,更深入的研究SVG的病理改变机制及再狭窄的特点,才能更加准确地指导选择支架植入治疗还是选择药物球囊等无植入技术。目前国内外OCT指导下冠脉原位血管介入治疗已非常成熟,但对于静脉桥血管的成像和指导治疗的病例数还很少,相信随着OCT技术的进步及临床应用的增加,未来OCT可更多地应用于指导SVG粥样硬化研究、再狭窄SVG介入治疗及术后随访等领域。此病例的成功完成属探索性诊治,是对目前指南指导意见的一项补充,即刻疗效非常良好,但仍需进行长期随访,总结经验,争取为更多患者提供精准有效的治疗手段。

上一篇:哈医大一院血管外科清除84岁老人腹部“血炸弹”

下一篇:哈医大二院为88岁高龄患者完成冠脉搭桥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