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健康 > 正文

医疗健康

二院呼吸内科举办世界慢阻肺日健康宣教活动

时间:2017-11-16 15:33:044  作者:李华虹 杨帆 杨嘉安  点击:

11月15日是第16个世界慢阻肺日,今年的主题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多面性”。为了提高广大患者对慢阻肺的认识,正确预防和治疗疾病,11月15日下午1时,哈医大二院呼吸内科二病房在第六住院部七楼呼吸内科示教室举行了主题为“认识慢阻肺的多面性”的健康宣教活动,专家们为患者进行慢阻肺疾病相关知识、慢阻肺患者的自我管理、慢阻肺患者肺功能锻炼及常用吸入装置的讲解,并进行了肺功检测。来自于病房、门诊、相关科室的患者及家属在宣教课堂上充分地了解了慢阻肺的相关知识。

“沉默杀手”的“简历”

慢阻肺是指患者长期暴露于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之中,引发呼吸道炎症、气管肿胀、分泌物增多和气管堵塞,最终造成呼吸气流受阻,肺功能逐渐减退。症状轻时患者出现慢性咳嗽、咳痰、活动后胸闷气短,加重后轻微活动或休息状态时也会感觉喘不过气,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肺心病,甚至危害患者的生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死亡原因。长期吸烟、接触污染空气、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的人群容易患慢阻肺,同时呼吸道感染是慢阻肺发病和加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为8.2%,全国患病人数高达4300万人,每年死于慢阻肺的患者有128万,死亡率达17.6%,已超过冠心病的死亡率和死亡人数。然而有近7成的患者却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慢阻肺已成为极大危害国民健康的“沉默杀手”。黑龙江省地处北方高寒地区,且吸烟人群较多,民众保健意识相对薄弱,这些情况都决定了我省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明显多于南方各省,其中慢阻肺占整个呼吸系统疾病的近5成,大量患者存在于农村和偏远地区,公众和一些基层医生对其知晓率很低。因此很多慢阻肺患者无法做到早期发现,很多患者都是到了疾病的终末期才会被发现,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

慢阻肺的N多张“脸”

据哈医大二院呼吸科二病区主任陈宏教授介绍, 慢阻肺这个“杀手”不但“沉默”、“冷酷”,还很“狡猾”,它拥有很多张“脸”,这个难缠的对手具有复杂的多面性。第一,病因多样。吸烟、空气污染、职业因素、营养因素、遗传因素、老龄化;第二,症状多样。该病的一般症状是咳嗽、咳痰、活动后气短,但很大一部分患者症状并不明显,只有通过肺功检查才能发现,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而还有一部分患者症状表现明显,确诊后很快就发生呼吸衰竭、肺心病导致患者死亡或致残;第三,预后判断多样。以往对于该病的治疗结果判断,主要看肺功指标,但目前发现,患者入院前一年内急性发作次数是关键指标,其对疾病的评估判断意义甚至大于肺功指标。如果患者既往一年内没有发生急性发作,那么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能够达到80%,急性发作两次以上则降到50%,频繁发作则不足30%。因此,评估预后治疗效果需要综合多方因素和指标;第四,疾病影响多样。慢阻肺病程长,治疗复杂,不但会为患者本人带来痛苦,更会为患者家庭带来影响,由于患病人群较大,还会造成很大程度的社会负担。

打好“持久战” 长期用药+患者管控是关键

医生介绍,慢阻肺的症状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咳”、“痰”、“喘”。慢性咳嗽往往时慢阻肺的首发症状,但这一症状常常被忽视,咳嗽被误认为是吸烟和接触环境刺激物的结果,起初慢阻肺患者可能会间歇性咳嗽,随后由间歇性变成持续性,有的患者甚至会持续数年。专家提醒年龄超过40岁,长期吸烟、长期受咳嗽咳痰困扰、运动或爬楼梯后喘息越来越重的患者尽早到正规医院进行肺功能检查,这些情况往往提示他们的生命正在被慢阻肺侵蚀,应及早规范治疗可控制并延缓慢阻肺病情恶化。

陈宏教授尤其强调,慢阻肺中的“慢”,不是指疾病的危险性小、程度轻,不着急医治,而是指疾病长期存在,如果不维持长期治疗,慢阻肺将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慢阻肺是一种无法彻底治愈但可防可控的疾病,得了慢阻肺的患者不必恐慌,它的治疗是一场持久战,坚持长期药物治疗是控制慢阻肺进展的关键。急性发作期的治疗要根据患者肺功能分级给予抗感染、激素、支气管舒张剂等药物,对于不需要住院治疗得非急性期呼吸衰竭患者,建议进行长期家庭氧疗,重度呼吸衰竭患推荐使用无创家庭呼吸机。另外,通过戒烟、远离粉尘、戴口罩等措施避免接触慢阻肺的诱发因素,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用长期药物治疗以防止复发。日常生活中要适当运动、补充营养、避免感冒等,这些措施都可以减轻当前症状,降低未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