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是“世界早产儿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呵护早来天使,予爱美好未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早产儿全球报告》显示,每年有1500 万名婴儿出生过早,每10名新生儿就有超过1例早产,中国早产儿数量居世界第二,并呈现着上升趋势。为了帮助早产宝宝健康成长,优化生存质量,让更多人关注和重视早产问题,当天上午,哈医大二院新生儿科在门诊六楼大厅举办“世界早产儿日”义诊活动。专家对家长们提出的早产儿预防、早产儿营养与喂养,早产儿护理等方面问题进行了面对面的解答,还提供了黄疸监测、早产儿体格检查、儿童早期生长发育评估、牛奶蛋白过敏评估、维生素A、D、E水平检测等免费检查。

医疗+护理“双高”团队 呵护“双低”早产儿
提起早产儿,人们不禁想到隔离室保温箱里那些弱不禁风的小生命。由于身体诸多器官发育不成熟,早产儿的生活能力和抵抗力都比较弱,需要得到更多的精心照顾,这些早来的“天使”们往往具有“双低”的特点,即低胎龄,低体重。早产儿是指胎龄小于37周的新生儿,其中出生体重小于1500克(正常为2500克-4000克)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时体重小于1000克为超低出生体重儿,胎龄小于28周(正常为37周-42周)者称为超早产儿。
据哈医大二院儿内科主任曲书强教授介绍,早产儿由于胎龄小,出生体重低,全身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加之感染、缺氧、孕母健康问题等诸多原因,生存能力低下,生命力非常脆弱,早产并发症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首要原因。许多早产儿即使有幸生存下来,都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智力、视力、听力方面的缺陷。据统计,及时有效的临床管理能够挽救四分之三以上的早产儿,雄厚的医疗技术实力和精细的护理成为最大限度降低早产并发症和后遗症,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的关键。挽救“双低”早产儿,高水平的医疗团队和护理团队一个都不能少。
哈医大二院新生儿科病房拥有省内一流的医疗技术和配套设施。成熟的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管理技术和新生儿外科疾病的围手术期管理技术为成功救治各种危重疑难早产儿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科室每年收治新生儿1500余名,其中早产儿占900余名。截止目前,成功救治的超早产儿中,胎龄最小的仅为26周;成功救治的超低出生体重儿中,体重最低的仅为750克。
发挥大医院优势 多科室联合为早来“天使”撑起生命保护伞
作为黑龙江省四家危重症新生儿救治中心之一,哈医大二院新生儿科诊治的辐射范围涵盖东三省及内蒙地区。目前,科室年住院患者均1500人次,其中危重病人占比达50%以上,病人覆盖面广,病种复杂,包括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重症感染、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等危重疑难病例。
黑龙江省危重症新生儿救治中心依托哈医大二院雄厚的医疗技术实力,充分发挥大型医院的综合优势,联合麻醉科、妇产科、小儿外科、ICU等多个科室开展多项特色技术。2013年,医院众多科室联手协作,成功完成了我省首例“产房外科手术”,医生们在患儿出生后的第一时间,在胎儿进行自主呼吸之前,为其进行了腹部畸形修复手术,开启了我省“产时胎儿手术”新时代。目前,救治中心联合超声医学科、产科、ICU、新生儿内科及外科成立产前医疗团队,为患者提供从产前咨询,到产时外科,再到新生儿内外、科治疗,形成了无缝连接“全系列”治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