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会错误地认为,沿海地区得天独厚,居民进食海产品的机会较内地群众多得多,因此往往担心再补碘盐会过量,甚至觉得没必要食用碘盐。在一年一度的防治碘缺乏病日到来前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副主任申红梅研究员介绍说,临海而居的民众从海产品中摄入的碘并不能满足人体每日对碘的需要量,必须和内地一样,继续坚持食盐加碘的防治策略。
一直以来,老百姓都有这样的认识误区,觉得“沿海地区不缺碘,可以不用额外补充碘盐”。申红梅研究员指出,沿海居民虽然食用海产品相对较多,但并非所有海产品含碘量都“高大上”。动物性海产品(如虾、蟹等)含碘量仅略高于陆地动物类食品(猪肉、牛肉等)。而含碘量最高的海产品为海带、紫菜等海藻类食物。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在2009年对我国福建、上海、浙江、辽宁等沿海4省市进行居民膳食碘摄入量调查,结果发现沿海居民从膳食中摄入的碘量并不能达到日常生活中碘的需要量,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海藻类食物如海带、紫菜食用量并不高,而百姓餐桌上相对略高的动物性海产品,例如海鱼、螃蟹等,这类食物一般在烹调的过程中不加盐,因此碘的摄入量反而低于内陆地区。
对上述4省市的调查数据还表明,海边群众膳食中的碘84.2%来自碘盐,而从海产品中获取的碘只占2.1%,两者相差极为悬殊。这就意味着,如果不吃碘盐,97%以上的居民碘摄入量将会低于推荐摄入量,百姓碘缺乏的概率就会“水涨船高”。所以,沿海地区也务须普及碘盐,以保证居民体内适度的碘浓度,以规避和降低碘缺乏的风险。上述调查还发现,少部分沿海农村孕妇尿碘中位数均低于正常值,提示这样的地方可能存在因碘营养匮乏而导致的胎儿(婴儿)脑发育损害。
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一部分老百姓以为在日常生活中,来自膳食里的碘足够了,没必要再单独食用碘盐,只要每天正常吃饭、吃菜,就可以满足身体对碘的需求。额外通过食盐补碘,是多此一举,将会造成碘超标。但实际上,不食用碘盐情况下碘的摄入量,并不能满足每日碘的推荐摄入量。仅靠正常吃饭而不食碘盐,易造成机体内的“碘荒”。
申红梅介绍说,从环境因素看,我国沿海地区饮用水水碘不高,被调查的沿海地区水碘多在l0微克 / 升以下。在居民普遍食用合格碘盐时,尿碘水平才处于基本适宜范围,表明我国实行全民食盐加碘的策略是正确和有效的。另外,海产品中含碘量高的是海带和紫菜,海鱼的含碘量相对偏低。如果不常吃海带和紫菜,外环境水碘较低的沿海居民也会缺碘,只有每天补充必要的碘,才能使机体内的碘“供求平衡”。
今年5月15日是第24个防治碘缺乏病日,其宣传主题是“每天一点碘,健康多一点”。申红梅研究员指出,食盐加碘是国际公认的经济、可行和有效的防治措施,适宜的碘营养状况无疑是增强国人身体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提高的重要保证。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外环境碘水平不同,人们饮食习惯及食盐摄人量也有很大的差别,所以确保碘元素的摄入量要因时因地而异,不能缺乏,也不可过量。
专家观点:补碘并非是甲状腺疾病增多的诱因
当前,社会上经常出现食盐加碘引发甲状腺疾病增加的质疑,认为食盐加碘引起碘过量。碘缺乏和碘过量均可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但碘缺乏引起的甲状腺功能损害更为严重。
时下,食盐加碘防治措施得到有效落实,但也浮现上面的异议。申红梅研究员分析个中原因时指出:一方面,因碘缺乏所致严重症状,如“傻子”和“粗脖根”等典型病例已较为罕见,群众对碘缺乏病危害已不再忧虑;另一方面,随着疾病检测技术的进步、群众自身保健意识的增强,一些甲状腺疾病的检出率随之增高,使得社会上对于碘缺乏病现状及防治措施存在一些误解。
首先,从近年的监测结果看,中国人群碘营养处于适宜水平,不存在碘过量问题。其次,相比碘缺乏和碘过量对人体的危害,前者的危害更严重。申红梅介绍说,碘缺乏在人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表现形式不一,孕妇碘缺乏会阻碍胎儿的脑发育,严重者还会造成流产、胎儿畸形和死亡;胎儿碘缺乏会形成大脑发育不可逆的损害,其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新生儿克汀病,并伴随终身;儿童和青春期碘缺乏会发生甲状腺肿大、智力和体格发育等障碍;成人碘缺乏会诱发甲状腺功能减退及其相应的甲状腺疾病。而碘过量的危害主要包括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发病率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