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健康 > 正文

医疗健康

【护士风采】点滴成长 筑健康之路

时间:2017-05-04 01:16:064  作者:二院  点击:

如果把世界比作百花争芳的园圃,医生就是修剪侧枝残叶的辛勤园丁,而护士更恰似护花使者,夙兴夜寐,遮光降露;如果把生命比作时间长河里的轮渡,医生就如指引航向的舵手,而护士则更如勤恳任劳的大副,思前虑后,保驾护航。红花虽好,当须绿叶扶持。在哈医大二院第二住院部温馨整洁的病房里,就有这样一位助生命之花绽放的绿叶,十余年始终如一地不断努力,默默奉献。而她所取得的进步,犹如其名般光彩溢目。她就是干部病房的护士——吴晶。

从莘莘学子到红旗下的宣誓

吴晶,女,中共预备党员,国家级主管护师,护理学学士学位,现就职于哈医大二院干部病房。2003年,她作为初出象牙塔的懵懂少女来到二院后,在长达一年的实习生活中,亲身经历了无数生命的绽放与凋零后,心灵上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从此便爱上了这份悲天悯人的济世之职。在2004年7月,她从黑龙江省卫生学校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被分配到哈医大二院,经过严格的考核和面试,被干部病房总护士长选中,抽选到干部病房工作,在科室一干就是十二年。时间如白驹过隙瞬息而逝,当身为科室中流砥柱的她站在红旗下举起右手,向祖国庄严的宣誓自己的忠诚时,赢得了科室领导与同事赞许和羡慕的目光。然而,所有人都不能忽略多年来她不断前进的脚步,更不能忽略她积极进取,向党组织靠拢的忠诚之心从未衰减。从中专毕业入职,到工作之余挤出空余时间继续学习,考取大专,直至攻读哈医科大学本科学位。从工作后积极申请入党,到终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多年来,她在工作、学习、科研齐头并进,绝不短板,在业余生活中更是多才多艺,爱好广泛。

从“朝七晚五”到“吴一针”

吴晶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每天早7点到达单位,与夜班同事交流工作情况后,便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首先,在协助护士长巡视病人情况和护理工作后,她就开始接待安排新入院的患者、检查病房的各项管理工作执行情况、帮助解决患者的需求和疑问;然后审核全天病房的所有医嘱;作为微机护士,她还要负责每周的微机报货,并负责组织同事开展科室小讲课和其它业务学习;同时还要挤出时间备齐病房的货物,检查库房材料,确保所有医疗物资均无质量问题并在有效期内,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把好第一道关。与夜班护士交接班后,她还会再次检查白天医嘱的执行情况,对一天的工作进行回顾,所有的工作都忙完常常早就过了下班时间,而只有这时她才能安心回家。

吴晶对待每一个任务都细致入微,十几年的工作中却从未发生过护理差错。自干部病房被选为医院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她在病房建设方面,更是提出了很多的建设性的意见,用自身行动体现什么叫“优质护理服务”。正是当年那个莘莘学子善良的秉性和认真的态度,促使她工作以来一直苦学护士最重要的看家本领——动静脉穿刺术,多年如一日,从未放弃练习,在时间的洗礼下,她的穿刺能力得到飞速提高,堪称达到无痛穿刺水准。无论患者血管何种状况,她都只需一针成功,人称“吴一针”。她以精湛的技术,多次为急重症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也由此得到了很多病人和家属的由衷感激。

作为干部病房的医务工作者,每天所面对的都是些德高权重的各级领导和罹患多种疾病的老干部,无论是心理压力,还是综合能力要求,都要比其他临床科室压力大得多。经历了十多年来的工作经历,吴晶早已从当年的实习生磨砺成了一名业务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护士,多次被院内领导派出参加省市重要会议,为参会领导的健康保驾护航。

2013年9月13日,干部病房被评定为“黑龙江省全国劳动模范医疗保健定点病房”,在为科室获得荣誉感到自豪的同时,她深刻的意识到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政治素养和专业知识上必须不断的提高。她的行动被科室领导尽收眼底,被指派专门负责多名省内甚至国内知名劳动模范的护理工作。

2013年10月23日,新中国第一批劳动模范、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因急性心衰被紧急送往哈医大二院救治时,梁老已生命垂危。院领导迅速作出安排,干部病房临危受命,不惜一切代价挽回梁老的生命。科室领导当即指派吴晶负责梁老的护理工作。据吴晶回忆,梁老入院时四肢及面部严重浮肿,呼吸急促,周身大汗,已无法配合医生做出正确反应。吴晶立刻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抢救成功后全天候密切监护,观察梁老的病情变化。梁老刚入院时病情很重,甚至无法平卧,家属因工作繁忙,不能时刻陪在身边。吴晶便把自己当做梁老的亲孙女,每日在老人的病床旁亲自按时喂药、定点喂饭,时刻陪护着梁老,并不断的给老人以安慰和鼓励。经过半个多月精心的治疗和护理,老人的病情迅速好转起来。同病区的陪护员都说,出院时神采奕奕的梁老,简直与入院时判若两人。在梁老出院后,吴晶还随同护士长前往其家中继续进行治疗指导,得到了梁老及其家人的衷心感谢。为表示感激,梁老当场把自己的新书《梁军传》赠与了吴晶。无论工作多苦多累,吴晶总是面带微笑用温暖的双手和善良的心,抚慰和挽救了一个个垂危的生命,驱散了患者的痛苦和忧伤。她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任劳任怨,协助护士长带领同事们积极工作,使科室整体护理水平平稳上升。在科室最近一次的调查报告中,病人们对病房的护理工作满意率达到了100%。

学无止境,薪火相传

人们常说,医学专业的人都是活到老,学到老。自工作以来,吴晶同志从未放弃过继续学习,并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工作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2014年6月,她曾在中文核心期刊《国际遗传学》杂志上发表了名为《eNOS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的文章。文章引用了277篇国内外近几年影响力较高的文献,详尽的阐述了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在新技术发明上,吴晶也有着科研者所具有的钻研精神,她在多年的工作中发现转送危重病人时供氧存在较大问题,大多科室常备的氧气袋并不能保障病人用氧浓度安全,而能解决这一问题的便携呼吸机又存在价格昂贵、维护和携带不便等问题。为了能够既安全又便利地保证患者的供氧,她在业余时间翻阅了大量的书籍,进行了仔细的研究,最终发表了《智能氧气袋加压装置与应用》,该发明成本低廉,使用便利,只需在现有的氧气袋上增加装置,便可实现氧流量的检测和控制,既可以保证患者的用氧安全,又有效的节省了劳动力和患者的费用花销。模仿容易创造难,谈到发明的过程,吴晶坦言,期间确实遇到过无数次意料之外的结果,经历了数不清的挫折,失败时甚至想过放弃。但最终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尝试,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她还是成功的完成了项目。该成果在发表后,先后获得了2016年哈医大二院医疗新技术三等奖、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新技术二等奖。除此之外,吴晶还积极参加院内外各种学术活动,并承担科内业务和技能培训,对科室的年轻同事进行业务指导,在工作中传授经验,带动了科室护理技术的整体进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每一个人成功的背后都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与考验,在荣获2016年度“双十佳护士称号”后大家询问吴晶的感受时,她只是恬淡一笑:“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以后的路还很长。”毋庸置疑,吴晶所获得的每一份荣誉,都离不开她的努力付出。如今,已成为预备党员的她依旧和往常一样,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吴晶踏下的每一个成功的足迹,都留给了年轻既来者以感动和深省。她无愧是医护工作者的楷模,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