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在口腔,也许并无大碍,但如果溃疡在眼睛上,且长在了薄如蝉翼的透明角膜上,倘若未及时得到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后果难以想象,因为这双眼睛将要面对的,很可能是视力丧失,甚至,眼球被迫摘除,仅国内就有数百万角膜病患者饱受其扰。
哈医大二院眼科曲利军副教授介绍,2010年我国角膜病患病率为2.49%,因角膜病致盲的人群有301.5万,其中,感染性角膜病是角膜盲的首因,全国感染性角膜病的患者257万,因感染性角膜病致盲109万人。每年新发的感染性角膜病致盲患者约10万,其中青壮年患者占85%。调查结果显示,85%的角膜盲源自感染性角膜病,感染性角膜病患者数量占眼科门诊和住院患者总人数的第二位。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比如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隐形眼镜、美瞳等的增视美容产品出现,使角膜感染的发病率有所增加,而人们对角膜病的危害缺乏足够的认识,常乱用眼药水,加上一些基层医生也缺乏足够的角膜专业知识,滥用误用药物使患者得不到早期规范诊治,致使一些常见的角膜病延误治疗,最终致盲。
为解决这一问题,哈医大二院眼科在12月28日举办了面向全省眼科医生的角膜疾病规范化诊疗培训,为来自黑龙江省各市县的一百多名基层医生进行规范化诊疗的培训,讲解了细菌性角膜炎、病毒性角膜炎、真菌性角膜炎、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等角膜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让来自各基层市县医院的医生学到角膜疾病诊治的前沿知识,最大程度降低患者误诊率,把“光明”带给龙江百姓。
眼科每月收治50余名角膜病患 多因感染和外伤所致
我们如此渴望着光明,但却有一群人却对光线异常畏惧,心灵的窗户被“肮脏”的窗帘遮挡,每当接近光线,就会有眼睛异常的刺痛,眼睛犹如根根戏针刺痛眼睛。眼科曲利军医生介绍,近一个月来,眼科收治的患者中,有很多是患细菌性和真菌性角膜炎。由于真菌性角膜炎的致病原因多是植物性外伤和感染,因此九成以上的角膜病患者都来自农村,秋收季节忙农活时因接触某些农作物(如玉米叶划伤)被感染,造成眼红、畏光、眼痛和眼睑痉挛等一系列症状,并在数日后加重。最近,一位来自肇州56岁的张先生就是这样,大约两个月以前,他在农田里干活的时候,一个小麦粒被吹到了眼睛里,随即他用力揉搓眼睛,接下来的几天,眼睛有严重的刺痛感,眼睑痉挛,睁不开眼睛,眼睛红肿得十分严重,就如民间常说的“眼睛肿得像桃子一样”,家人都为之担忧,但反复治疗不见好转,在哈医大二院眼科治疗的过程中,终于发现了“元凶”--一个长约3毫米的谷物碎屑刺入患者边缘角膜,致使角膜溃疡,黑睛上长了一个明显的“白点”。
曲利军医生介绍,角膜是位于眼球最前部的一层透明纤维膜,暴露在空气中,接触各种病原体机会较多,通常处于“带菌状态”,但因角膜有完整光滑的上皮屏障,常因异物等外伤,角膜异物剔除后损伤以及睑内翻倒睫破坏角膜上皮结构,导致真菌或细菌乘机而入,引起感染而发生角膜溃疡。角膜感染的患者眼睛会红、怕光、流眼泪,严重的时候甚至会使黑眼球变白,甚至失明。因此,医生建议,眼部不适要及时寻求专业治疗,针对性的正确治疗才能让眼病及时治愈。
一根倒睫致角膜溃疡 脆弱角膜“难容沙”
无独有偶,另外一位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的病因更为蹊跷,持续了长达一个月的角膜溃疡已经影响到了视力,总是觉得眼前有一个“障碍物”挡在所有东西面前,眼睛被“蒙”上了一大半。虽然通过积极有效的抗真菌治疗,患者角膜溃疡已由“有菌”变为“无菌”状态,但溃疡就是迁延不愈。曲利军医生细心诊疗后发现了一切的起因竟然是患者下眼皮中央的一根“倒睫”,由于睫毛从外向内生长,像一根细针刺入眼球,才致使眼球角膜溃疡不停地受到刺激。倒睫之所以被“忽视”是因为患者在入院前刚拔完睫毛,导致医生治疗过程中忽略了再次长出的睫毛。
如此“一根睫毛引发的血案”,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生长方向异常的睫毛,尤其是倒向角膜表面生长的睫毛,不但经常摩擦角膜上皮,引起异物感、怕光、流泪等症状,还会引起眼球充血、角膜上皮脱落、角膜炎、角膜血管翳以及角膜白斑等,影响视力。人的眼睛每分钟要眨眼十几次,倒睫像一把毛刷,每分钟结膜和角膜都要被“毛刷”刷十几次,一天被刷几千次。透明而娇嫩的角膜这样不断地被摩擦,将逐渐丧失其特有的透明,危害很大。曲利军副教授为患者及时清除了倒睫,使溃疡面迅速得以愈合。患者目前已恢复正常视力,之前的不适已缓解。
在日常生活中,曲利军副教授建议大家,除了要警惕外伤和感染,还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经常揉眼睛、配戴不合适的隐形眼镜、使用不合适的眼药水、饮食结构不正确,以及光污染,都会对眼角膜产生影响。经常用眼过度,熬夜,休息不好,长时间对着电脑,电视等显示器的人,眼睛得不到很好的休息,也很容易降低眼睛对病原体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