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健康 > 正文

医疗健康

二院专家赴黑河义诊 “爱血管·龙江行”大型公益培训惠及全省

时间:2014-11-17 11:03:064  作者:李华虹 孙瑜淼  点击:

11月15日,哈医大二院血管外科/疝外科、超声医学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妇科、产科、儿内科、重症医学科等九个科室共20余名专家赶赴中国东北边境城市黑河市,由血管外科/疝外科专家在黑河市第一医院为周边辖区市县的基层医生进行血管疾病的规范化诊疗技术培训和讲座,同时十余名专家亲自坐诊,为黑河市的数百名市民进行为期一天的免费诊疗。

“爱血管·龙江行”活动是由哈医大二院血管外科/疝外科发起的覆盖全省的公益培训活动,由于北方是血管疾病的高发地区,血管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有一些血管疾病急症甚至是随时发作即可致命的“定时炸弹”,因此要求基层医生具备对疾病的紧急应对能力,对专科医生的血管疾病治疗技术要求很高。

哈医大二院在黑龙江省内的大规模“爱血管,龙江行”系列活动,旨在把先进的血管疾病治疗技术带给条件受限的基层医院和医师,把健康科普的知识传递给省内偏远地区的百姓,通过诊疗和讲座,让普通人更了解血管疾病的症状、危害、预防和治疗的方法。据了解,本次活动是卫计委督促和提倡的医疗下基层的系列活动之一,由哈医大二院卫计委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基地主办,在普及血管疾病诊疗知识的同时,开展多学科义诊活动。活动以普及血管病诊疗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技术规范为基础,兼顾现代诊疗技术的进展的介绍,解决临床实际疑难问题。

“大手牵小手”——哈医大二院与基层医院紧密互动,提高血管疾病诊疗能力

哈医大二院“爱血管·龙江行”活动来到了边境城市黑河市,黑河市地处中国东北边陲,以黑龙江主航道中心为界,与俄罗斯隔江相望,是一个幅员辽阔、区位优越的边境地区,但由于地处边陲,医疗条件和环境并不便利,可以承担地区的医疗救治任务,但很多急性高难度的手术对于当地医院存在难度。东北地区是全国的高寒地区,寒冷漫长的冬季是很多疾病孕育和发作的重要时期,其中,血管疾病是北方发病率极高的疾病,特别是在高寒的地区,一年大约有一半的时间是偏于寒凉天气,最低温度甚至低达零下四十多度,这样的气候环境是很多血管疾病孕育的温床,血管疾病有了天然的发病条件,如果没有科学的预防保健和高超的诊疗技术,对于高寒地区生活的人们,其实是致命的打击。因此,哈医大二院整合了医疗资源,把地方偏远医院真正所需所求的送到身边。

哈医大二院血管外科的5位专家进行了7个主题的专题讲座,内容包括主动脉疾病的现代诊疗进展、颈动脉疾病的诊疗进展、内脏血管疾病的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进展、静脉血栓综合征和抗凝治疗的策略、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治疗进展、腹外疝的治疗进展等。专题讲座后,参加培训的基层医生针对讲座专题内容提出了细节的提问,与血管外科的专家进行了详细探讨。

无脉、怕冷、手脚疼——肢体麻木的女性需警惕“东方美女病”

多发性大动脉炎,又称“东方美女病”,也称无脉症,是一种亚洲女性多发的罕见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主动脉和它的分支产生炎症,导致血管狭窄或堵塞为特征的一组疾病。而由于其症状表现不典型,往往难以发现。很多爱美女性到了冬天为了保持良好的形象,穿的很少而受冷,久而久之出现肢体麻木等情况。哈医大二院血管外科主任姜维良教授提醒,一旦发现自己肢体麻木,就一定要针对性检查。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侵袭全身大动脉的疾病,且多见于青年女性,严重者常可致残甚至死亡,因此,必须早期明确诊断及早期治疗。凡是青年人,尤其青年女性,出现上述症状和体征者,都要考虑本病的可能,及时到条件较好的医院,即能作各种心血管造影和能开展各种血管外科手术及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以便及早明确诊断和治疗,目前较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多发性大动脉炎约有20%是由于动脉炎波及下肢大动脉,导致下肢缺血缺氧。表现为下肢发冷,并伴有下肢酸软、麻痹、疼痛,同时有间歇性跛行,检察可见,从股动脉开始,动脉搏动减弱或消逝,血压测不出或明显降低,上肢血压增高,腹部或腰背部可听到收缩期杂音。活动期,可见发热、苍白、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白细胞计数增多、丙种球蛋白增高、白蛋白降低等,可有结节性红斑等。

不以疝小而不为——50岁以上发病率10% 腹部包块若隐若现 或是内脏搬了家,腹部鼓包若隐若现,躺下时不见踪影,站起来却突然出现。因为提重物、运动不当、用力咳嗽、打喷嚏、啼哭等情况和突然导致的腹部内脏“位移”,把腹部内容物从人体最薄弱的部位“挤出来”,这就是十分常见却一直没有被足够重视的一种疾病,通常被称为疝气。哈医大二院血管外科/疝外科主任姜维良教授介绍,我国腹外疝患者约2000万人,约25%的男性和2%的女性一生中将发生腹股沟疝。疝气被认为是人类直立行走导致的特有疾病,中国全人群的疝气总患病率高达3.6%。60岁以上人群患疝气者高达10%,然而,却有85%以上的疝气患者未得到有效治疗。由于对疾病的认识差异,各类疝气疾病没有被患者足够重视,很多人认为会自行痊愈,直到疾病发展到危及生命的时候才了解疾病的严重性。

今年52岁的张先生就是典型的巨大腹外疝患者,张先生三年前因结肠息肉接受手术,术后在疤痕处形成了腹外疝,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其实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和尴尬,有时用力排便就会在腹部鼓出大包,也因此无法完成家务活,提重物等过度用力的劳作更是不能尝试。虽然尝试了很多方法,但是腹部里那个大鼓包总是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候就鼓出来,像要撑破肚皮破门而出的样子。上周,张先生因感冒而频繁咳嗽,在一次用力咳嗽之后,腹部的疝竟然增大到了排球大小,紧接着就腹部剧痛难忍。来到哈医大二院疝外科紧急就诊后,孙占峰副主任发现患者的疝已经嵌顿,肠梗阻严重,必须马上手术,否则就会因肠坏死而面临生命危险。于是为患者进行了紧急手术,对患者的巨大腹外疝进行了无张力修补术,患者的肠体大面积疝出,已经疝出约直径20厘米的肿物,属罕见的巨大腹外疝。经过紧急手术后,患者目前已恢复良好,可以正常行走。

姜维良主任介绍,腹股沟处是人体唯一没有肌肉之处,直立行走导致腹股沟区承受着内脏的压力,腹膜容易破损。疝气就是肠管等腹腔组织通过腹壁薄弱缺损处突出、鼓包。疝气影响患者的消化系统,出现下腹部坠胀、腹胀气、腹痛、便秘、营养吸收功能差、易疲劳和体质下降等症状。严重可导致疝气嵌顿,以及肠梗阻、肠坏死、腹部剧痛等危险情况。疝气的形成和患者的体质有着很大的关系,多是由于咳嗽、喷嚏、用力过度、腹部过肥、用力排便、妇女妊娠、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腹腔内产生负压,导致腹腔内气压增大,迫使腹腔内的游离脏器如:小肠、盲肠、大网膜、膀胱、卵巢、输卵管等脏器见孔就钻,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正常的或不正常的薄弱点或缺损、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女性先天腹部比男性致密,但当怀孕后,腹部受压过大,也会撑薄甚至撑破腹壁,为发病埋下病因。据了解,手术是成年人疝气的最有效方法,治疝已经从“缝”进化至“补”,使用的补片可被完全吸收无残留。

在预防疝气方面,姜维良教授建议,在饮食上,多吃含粗纤维的新鲜蔬菜,多吃粗粮和水果,少吃油腻厚味的肉类;多做弯腰及躯体屈伸等运动,可增强腹壁肌肉强度,减少小肠疝气的发生;避免快速提扛重物,否则在瞬间会导致腹内压力急剧上升,从而发生疝气;长期大量吸烟引起的长期慢性咳嗽会使腹内压力明显升高,故要戒烟;保持大小便通畅,因为便秘、憋尿也容易加重腹内压,导致疝气的发生。

血管病患者比10年前增长两倍 血管疾病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血管病患者比10年前增长两倍,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总体来说,发病最多的血管疾病排在前四位的分别为动脉硬化性疾病、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以及血栓。由于我国饮食结构的改变、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等原因,近些年我国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而且血管病患者正在成倍增长。一组临床数据显示,目前每天去医院就诊的血管病患者与10年前相比增加了两倍。相关疾病中动脉硬化性疾病的发生率在过去20年中不断上升,病例数已大大超过本来常见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多发性大动脉炎,成为危害中国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周围血管疾病。夹层动脉瘤的发生率也在大幅提升,发病年龄也在发生变化,10年前,动脉夹层瘤的发病年龄集中在50-60岁之间,如今,年龄整整提前10岁。主动脉夹层这一血管病在中青年人中患病人数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姜维良教授介绍,血管疾病的发生除了先天身体因素外,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预防血管疾病的发生应做到戒烟戒酒、清淡饮食、适当运动、保证睡眠、放松心情等,另外应注意日常的健康体检,发现问题及时复查,出现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

天冷时,特别是停滞活动的时候,下肢格外是脚部便会感到严冷,这是由于人的下肢距心脏较远,局部血流相对缓慢的原因,若为了行走便利,穿着较少,就会感到严冷。但有的人即使气温并不太低,鞋的保热作用也很好,仍感下肢严冷、麻痹,甚至秋冬也不例外,这种异常的下肢冷,往往是某种疾病的一种报警信号。碰到这种异常的下肢发冷,一定要到医院检察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切莫大意。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肢端动脉痉挛症(雷诺氏病)、多发性大动脉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