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思政 > 正文

党建思政

【庆祝建党95周年】征文

时间:2016-07-06 13:49:304  作者:佚名  点击:

九十年风雨前行,不忘初心

——庆祝哈尔滨医科大学建校90周年

地病中心氟病研究所 王红格

哈尔滨医科大学九十年风雨前行,不忘初心。1926年,伍连德博士在美丽的冰雪城市哈尔滨建立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经历了90年的建设和发展,哈尔滨医科大学已经发展的越来越好,并且致力于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医学院校。90年同舟共济风雨前行,90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作为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一份子,我感到无比的自豪;作为一名医学生,我认识到自己身上对于医药卫生事业的责任。

自伍连德博士起,哈尔滨医科大学经过90年的时间,几代人无私付出,目前是一所具有相当发展规模和鲜明办学特色的研究教学型医科大学,跻身于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前列,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是国家首批举办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的医学院校之一,是国内首家参加全球医学教育质量认证试点性评估的医学院校。哈尔滨医科大学能够取得这样的发展成果,与党和国家的支持和肯定,与学校领导的带头作用,与每一位哈医大人的无私付出,与九十年来的风雨前行、不忘初心是密不可分的。

在1910年12月,中国东北地区发生鼠疫,死亡6万余人,这是一种染之即死的神秘疾病,这是一个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年轻的伍连德博士受任于危难之间,以非凡的胆识、超然的智慧、卓越的才能,创新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不辞辛劳的深入疫区探求疫病根源,动用各种有效力量,采取隔离措施,焚烧尸体。伍连德博士仅用几个月时间就扑灭了这场震惊国内外的鼠疫大流行,挽救人民群众于水深火热之中,创造了人类战胜鼠疫的全新历史,被中外誉为“鼠疫斗士”。 九十年来哈医大人从未忘记伍连德博士身上强烈的爱国精神、科学探索精神、勇于奉献精神,九十年来伍连德博士留给哈医大人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风雨前行,不忘为祖国、为人民、为医学发展无私奉献的初心。

九十年来哈医大风雨前行,不忘初心。不仅仅是伍连德博士在推进公共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方面做出巨大的贡献。一代又一代的哈医大人从未停止追求医学创新推动科学发展的脚步。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学院于1992年4月26日,当时的哈医大二院心外科主任夏求明教授主刀,为杨玉民成功实施了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手术,杨玉民是我国心脏移植术后存活时间最长的“换心人”。哈医大人过硬的医学素养,无私的奉献精神,坚定的医德医风给予了杨玉民“换心”后十八年半的新生岁月,同时也为移植手术的技术成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学院张亭栋教授,通过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发现了三氧化二砷在治疗白血病方面的功效,为无数患者解决疾病的困扰,带来了生命的希望,拯救了无数由于白血病而支离破碎的家庭。

哈尔滨医科大学九十年的风雨前行不忘初心不仅体现在临床医学方面取得的成果,在药理学以及地方病学方面同样取得累累硕果。杨宝峰教授多年从事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新靶点研究,杨宝峰院士在研究抗心律失常和离子通道领域中,首次提出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最佳靶点学说,发现抗心律失常中药临床疗效较弱的原因,并提出增强中草药药效的新理论,对于发展高效低毒的中药,使中药研究现代化、走出国门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一名地方病控制中心的研究生,地方病控制中心在克山病、大骨节病、碘缺乏病、氟中毒、砷中毒方面的研究和疾病控制上的进展取得了累累硕果,为国家地方病控制做出了不可忽略的贡献。

厚重的历史沉淀与积极创新的办学理念有机融合,校园的点点滴滴承载着哈尔滨医科大学腾飞的理想。在母校哈尔滨医科大学的谆谆教诲中,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学习“两学一做”,秉承“木直中绳、博学载医”的校训,弘扬“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精神,发挥“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光荣传统。为母校的辉煌历史书写自己的笔画,为母校的累累硕果添砖加瓦,为实现“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研究教学型医科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相信九十年来风雨前行不忘初心的哈尔滨医科大学未来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聚焦“两学一做”精神向中心工作发力

大骨节病研究所 张旭丰

90年沧桑巨变,90年风雨如歌。2016年9月,母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即将迎来90年华诞。回首往事,点点滴滴尽在心头。

1983年初秋我怀着医务工作者身着白服之神圣和“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愿望,高考中梦想成真,步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园,开始了紧张而充实的5年大学生活;1988年7月,我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毕业并幸运的留校工作,至今从事地方病防治与管理工作,服务于地病中心已有28个春秋。从学馆课堂到宿舍操场,从科研实验与调查现场到工作会议,我见证着广大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峥嵘岁月,见证着母校的变化发展历史,印记着、积淀着并形成了我校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当今全校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增强行动自觉,积极作为,做合格党员,对传承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首任校长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精神,自觉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武装思想头脑,深化新时期党员干部的要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我们在实践工作维度上要勠力同心,学知识、练本领、转作风、求实效向聚焦中心工作发力。

学知识,知识本意就是指说话准确,如同像箭中靶心。学知识离不开读书,书是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又是随着人的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得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充分肯定了主体的认识过程的能动作用,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以实践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因此,学知识、创新知识就是要做到知识积累与主观能动创造在实践上的有机统一。历史不会忘记,伍连德博士就是重视知识积累的典范,在剑桥大学获得5个学位,文学学士、医学学士、外科学士、文学硕士和医学博士,9年后他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习又获得公卫卫生硕士学位。伍连德博士的工作业绩,彰显了美国、法国、德国教学改良特点和各自教学成果,使他厚积薄发,临床和实验能力综合水平皆优秀,通过赴疫区现场亲自解剖器官镜检看到鼠疫杆菌,综合分析患病人群来源,把东北的鼠疫疫情确定为“肺鼠疫”, 在鼠疫防疫战争中大显身手,科学合理地提出“实行隔离,不必灭鼠”的措施。同样在我校,于维汉(1922.1-2010.11)院士、地方病学专家。28个春节在病区度过,勇于担当克山病的救治重任,离不开他坚实的知识学习与实践过程。1943年,他在满洲医科大学的讲堂上听了有关克山病的讲座;1949年,他担任哈医大附属医院内科讲师和首任内科主任;1964年,组织开展基础生化、病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于维汉同志的主体结构与功能特征以及32载扎根病区的实践精神,实现了降服困扰黑龙江、吉林、辽宁等16个省309个县的克山病的病魔的愿望。

练本领,本领即能力,才能和办事的本领。给有才能的人提供一个舞台,他就能施展其知识、经验、体力和智力,从而得到社会和个人的双赢结果。伍连德博士在东三省成功抗击鼠疫,拯救了数万人的生命。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现代科学手段控制了突如其来的大传染病的流行。除此之外,伍连德博士又多次成功主持了霍乱、鼠疫的防疫工作,收回了海港检疫权,兴办20余所医院、医学科学院、医学研究所,发起建立10余个学术团体,并创办《中华医学杂志》。因此,梁启超先生高度评价防疫工作“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同样,我校“十大科学家”耄耋之年的杨建伯教授,著名的流行病学专家,至今仍然关注着地方病、肿瘤、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生与流行。1956年根据原黑龙江省委书记王一伦的亲口指示,在哈医大领导的支持下,组建科研防治机构,长期从事大骨节病病因学及防治学的研究工作,先后阐明了大骨节病的空间分布及其特征;确认大骨节病病因的传播途径;提出了活跃病区概念和亚临床病例概念;提出了中国大骨节病防治策略。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他执着的事业心和赴病区现场观察分析判断。这一方面得益于他对医学专业和诊断技术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满足于病区百姓对医疗救治的需求,保证防治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得益于他当年在上海医学院流行病学专业的进修学习中流行病学泰斗苏德隆教授的指导培养与研究问题解决法以及科研工作中对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著作中矛盾分析法的一贯运用。

转作风,作风,是指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态度或行为风格。伍连德毕生从事及推动医疗、检疫、医学教育、医学史及医德修养等方面的工作。他当选中华医学会第一次大会会长,首先就向全体会员建议:在中华医学会的会议中,用中文发言!此议当即获得全体与会者热烈拥护。因为在医学界和社会上拥有相当影响力,伍连德有时也被政府委派做一些与医疗卫生相关的工作。1919年1月,在伍连德监督下,上海海关封存的价值2400万银元的烟土1200箱烟土随即被焚毁。伍连德在学术上兴趣广泛,对医学史尤为关注,美国医史学家嘉立森《医学史导论》内容不足,肤浅,结论错误,促使伍连德与好友王吉民医师合作,用英文撰成《中国医史》专书。同样的,地病中心著名碘缺乏病专家,李健群教授从事碘缺乏病防治研究生涯,组建地甲病(国际通称碘缺乏病)是从艰苦的创业开始的。当时他所在的原佳木斯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堪称是“一穷二白”,许多人对他的事业持怀疑态度,但他认为事业的关键在人,他克服设备缺乏和资金不足的难题,广开门路,争取有才干,有发展前途的专业人才来研究室工作。结合实际提出:“防治与科研结合,实验室与现场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结合”的发展思想和方向,历经10几年的时间,带领全所人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跻身于国家强队,主持召开全国碘缺乏病学术会议,筹备国家碘缺乏病消除目标动员大会。

求实效,实际的效果。年仅17岁的伍连德只身一人留学英国,乘船抵达英国前,自作主张剪掉了辫子,摒弃华人的不良习惯,打破古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的戒律,为他的留学生活扫清了障碍。进而以其沉静执着的个性和勤奋用功、孜孜不倦、实事求是的态度,使他能够进步脚踏实地、积少成多。主持陆军军医学堂工作时期,为了更加深入向学员传播专业知识,他开始向中文教师请教学习中文,并很快掌握了普通话用语。他担任东北的全权总医官领导鼠疫防疫工作,首先赴疫区进行细菌学检查观察到椭圆形的疫菌及其组织,为科学防疫鼠疫提供技术支持。他打破了崇奉祖先的习惯,提出建议并被摄政王采纳,果断采取集体火葬处理尸体的有效措施。同样,我校地病中心主任孙殿军研究员,国家地方病防治领军人,多年从事地方病防治研究与管理工作中,形成了他特有的工作作风:高度责任感,在治病救人、开展研究、预防疾病中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科学精神,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善于思考,遵循科学规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实践,深入病区、扎根病区,对所研究的疾病进行长期细致的观察,提出科学假设,通过实验室技术和现场干预进行验证,不断深入,不断进步;勇于创新,像伍连德博士、于维汉院士、杨建伯教授那样,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理论及依据。仅就地方病防治实践工作中取得的成就概括为:总结我国地方病流行现状,提出“我国地方病防治重点在西部地区”的观点,据此制定了我国疾病防治“十五”规划中地方病防治规划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地方病防治策略,以及全国重点地方病2004-2010年防治规划(该规划于2004年10月由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饮茶型氟中毒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地氟病类型,孙殿军研究员对四川、内蒙古的典型病区进行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还组织全国专家开展了大范围的全国性调查,查明了该类型氟中毒的范围、病情与流行特征,对其开展了系统的基础研究,从代谢、病理、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及影响因素等多角度揭示其流行与发病机制,制定出了国内外首部砖茶含氟量卫生标准;组织全国地方病防治机构查明了我国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分布范围、病情与受威胁人口,为我国制定地砷病防治规划提供了科学数据。

当我们阅读《鼠疫斗士--伍连德自述》、《国士无双伍连德》王哲著、《发现伍连德──诺贝尔奖候选人华人第一人》礼露著;观看由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于2012年联合出品的灾难题材电视剧《浴火危城》;参观我校伍连德纪念馆,就会深切全面地感受到伍连德博士之所以受世人赞许和敬仰,不仅在于其精湛的医术,更在于他优良的品德。在每一个英雄背后都隐藏着英雄,是他们默默地支持着英雄前进。多年来,母校哈医大一直把弘扬伍连德博士的业绩与精神,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内容,成为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学习的楷模,效仿的榜样。我校多次开展学术报告会、交流会,树立伍连德博士塑像,成立伍连德研究所,撰写伍连德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探索等理论文章等方面的工作。我们要牢固树立伍连德博士献身医学事业的崇高理想,做伍连德式的医学人才。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向于维汉、杨建伯、李健群等我校老一辈科学家、教育家、名医学习,传承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精神,以聚焦学知识、练本领、转作风、求实效的实践维度向中心工作发力,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做好本职工作,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为哈尔滨医科大学90年华诞献礼,为振兴黑龙江、振兴发展出应有的贡献。

岁月如歌,桃李芬芳

——贺哈医大90周年华诞

地病中心业务处 李梦涤

转眼已从母校毕业整一年。2008年秋季,初到哈医大的那个午后我至今难忘,那天热情似火的骄阳,还有那时如现在一样古朴、安静、绿意盎然的校园。我和所有新生一样,在陌生又令人好奇的校园里穿梭着办理报到。

大一新生总是特别好辨别,即使没有穿军训服装,即使手中没有行李,你也能从一双双单纯中夹杂着惶恐的眼神里轻易认出他们来。秋季的哈医大显得格外清新悦目,伸出墙外怒放的红花,风中摇曳的劲草,以及散发着古朴书卷气的建筑,彼时的我怎么也想不到会在这个校园里,一住就是七年。“木直中绳,博学载医”八个大字依然镌刻在图书馆的墙上,而我已经不知不觉在这八个字下走过了最美好的青春时光。求知,成长,被塑造,被重生,母校就这样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多少代如我一样的学子,他们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他们在这静谧的校园里走过盛放的青春,他们在“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下完成每一次自我蜕变。

不忘·传承

要问每一个医大学子血脉里特有的精神财富是什么,我想伍连德精神一定是最宝贵的一笔。

提到哈医大首任校长伍连德,紧随其后的永远是许多个“第一次”:中国医生的第一次人体解剖、世界上第一个提出 “肺鼠疫”概念、中国第一次大规模主持对瘟疫死者尸体的焚烧... 医学杂志、医学会和现代医院,这些医学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全部由伍连德完成。这位甚至连中文都讲不熟练的31岁医学博士,在1910年那个酷寒的冬天,辞别妻儿,仅仅带着一位助手来到哈尔滨,他要面对的,是一场波及东三省、最终造成6万人死亡的大规模鼠疫。如果没有伍连德,1910年东北鼠疫夺走的中国百姓生命将远远不止6万。令伍连德一举成名的鼠疫防治,同时也被视为中国现代防疫学的开端。他在英国学得的现代医学科学知识成功地用于实践,开创了中国的现代化医学事业,并在人类抗击疫病的漫长历史中写下光辉的一页。

这大概是每一位医大学子都耳熟能详的故事,但是这却不是当今社会上一个被很多人传颂的名字。一次和朋友路过道外伍连德纪念馆,朋友还问我伍连德是谁,我还记得当时那种自豪的心情:你可真是问对人了。《国士无双伍连德》出版以后,伍连德先生为更多的国人所认识。我们纪念伍连德先生,不只聚焦于他的“第一位剑桥大学的华人医学博士”等等称号头衔,也不只是挖掘历史、总结经验,更是向一位正直学者赤诚的爱国精神、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执著的科学探索精神、忘我的献身精神致敬。古往今来,被称为国士无双者,真正能做到为苍生者,寥寥无几。世事变迁,有许多事情难免被遗忘。但对有些事情,应当刻骨铭心,永志不忘。

成长·蜕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杨宝峰校长每一次在新学期入学教育讲座中都要把校训从经典说起,如数家珍的介绍历史和名医大家。现在回头相望来路,除却医学知识技能,归根到底,母校最后回馈给她的孩子的,究竟是什么?是远到希波克拉底誓言、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白求恩精神,张孝骞“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对生命的敬重;是近如伍连德博士,于维汉教授,杨宝峰校长等那么多巨人般大师的精神。这些皆是每一位哈医大孩子在毕业时能带走的取之不尽的无形财产,使每一个走出医大校园的学子都是富有的,自信的,满怀赤诚之心的。在这座校园里,只要一个人有所追求,他总能够得到坚实的后盾。

然而毕竟学习是辛苦的,医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枯燥孤独。向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曾经有位学者总结过学习的三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当下多元快速的社会环境下,身在其中的人哪怕只是进入第一境界,也是要潜下心来,摒弃那些看起来更容易接受的碎片化信息。在医大的许多教授,都是这样静下心来,去缓慢的“啃”一篇文献,去按部就班的做一项实验,去踏踏实实的做一份调研,他们就是用这种缓慢的张力去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自己的学生,一点一滴,积跬步,至千里。

继往·开来

如今又是一年毕业季,校园里三三两两拍照留念的身影渐渐多了起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年都有一批一批的孩子远走,又有一届一届的新生到来。母校如同一汪平静的湖水,流淌着自己的故事,深远而透彻。按照医大的传统,奔赴世界各地的同窗们,在异乡相认时都会兴奋的互相问上一句:“你是哪一期的?”这样特殊的情谊格外亲切。季羡林生前曾说:“一个大学的历史存在于什么地方?在书面的记载里,在建筑的实物上,当然是的。但是,它同样也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我想,母校的历史同样都鲜活的镌刻在每一位哈医大毕业生的心中。

1926到2016,栉风沐雨九十载,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翻阅母校近些年的大事,各项事业都实现了质的飞跃,也在学校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站在90年的门槛上,我完成了由一名毕业生到一名哈医大职工的转变。回顾过去,我感受到了几代医大人苦心孤诣、用心经营取得的辉煌成就;直面现在,我感受到了继往开来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展望未来,紧迫的使命感溢满心胸。九十年,医大的校园愈显低调古朴,主楼愈显雄伟昂然,新建成的篮球场又开始承载多少学子肆意挥洒的青春。整个校园珍藏着医学生们在最美好的年龄里最纯净的回忆,和最伟大的梦想。90载春华秋实,又是一个新征程的起点,哈医大必将以全新面貌进入下一个90年,也为明日的再度辉煌,积蓄着力量。

谨以此祝愿母校,年年桃李,岁岁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