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下午,药学院举办了“进修归国教师”学术报告会。会议由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杜智敏教授主持。院领导及全体教师参加了会议,潘振伟等四位青年教师在会上作了报告。
杜智敏教授首先介绍了药学院近年派出访学情况及举办报告会的意义。学院利用学科建设经费,先后选送几十名青年教师赴国外访学,学习了前沿的教学理念和科研技术,开阔了视野,成效显著。这次报告会以“人才培养”为主题,为教师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提供一个学术研讨的空间,为教师自由发表学术意见、交流科研成果、促进科研文化建设等创造条件。
潘振伟教授于2013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进行了一年的访问学习,完成了《FKBP12调节房颤的作用与机制》的科研项目,掌握Optical Mapping等先进的电生理学研究技术。回国后,极大的促进了其自身及药理学科科研工作的开展,已于2014年获得一项房颤发生新机制方面的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并在《Plos ONE》杂志发表SCI文章1篇。
杨春娟副教授于2013年在美国的Rutgers大学药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学习。完成了《苦地丁生物碱的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的项目,在《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杂志发表相关SCI文章1篇。同时,还进行了苦地丁生物碱的癌症预防的筛选,最终以指标性成分紫堇灵为对象,研究其对LPS诱导的Raw 264.7中Nrf2的抗炎作用机制,通过Western Blotting、qPCR等手段研究了紫堇灵对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的蛋白、mRNA的影响,并将该部分内容发表在《Pharmaceutics & drug disposition》杂志上。
刘艳教授于2012-2014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儿童医院心外科实验室做访问学者,在Ingeborg?Friehs教授的指导下参与了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的发病原因和治疗的研究,结果表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的发生伴随着内皮向间质的转化,而TGF/BMP信号通路的异常表达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BMP7可成治疗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的潜在靶点。经过这一年多的工作学习,开拓了眼界。
王立波副教授于2013-2014年在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的资助下,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化学系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工作。完成了唾液酸衍生试剂的优化,该成果发表在SCI收录的RSC?advance期刊上。同时,还开展了唾液酸抑制剂的合成工作,合成了唾液酸醛基类化合物,通过流式、confocal等方法研究了改抑制剂在人巨噬细胞及乳腺癌细胞表面的表达情况,并将该内容发表在《BBA?Proteins and Proteomics》杂志上。
聆听四位青年教师精彩的汇报,情景再现了他们的留学经历,感受了他们在访学期间取得的成绩和收获。报告会不仅展现了出国访学教师的成果,中外教学、科研、文化差异,而且为即将出国访学老师提供了借鉴。
李波书记最后做了总结发言,学院将大力支持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访学,一方面开阔视野,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还将通过“进修归国教师”学术报告会的方式展示和共享访学教师的收获和成果,同时鼓励青年骨干教师要有理想、有抱负,学有所成,以感恩的心回报母校。
会场
杜智敏教授主持报告会

潘振伟教授(左上)、刘艳教授(右上)、杨春娟副教授(左下)、王立波副教授(右下)先后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