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黑龙江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公布了全省高校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案例评选结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简称地病中心)党委报送的《传承弘扬于维汉精神 开创我国地方病防控工作新局面》案例,荣获“全省高校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优秀案例”,并成功入选《全省高校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案例选编》。
近年来,地病中心党委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以打造“地方病防控先锋”党建品牌为着力点,持续推动组织优势转化为事业发展优势。地病中心坚持以传承于维汉精神为核心,将红色基因、科学精神和防治实践有机融合,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文化铸魂、业务创新”的发展路径,以“先锋”之力筑牢地方病防控坚固防线,让“地方病防控先锋”的旗帜始终在一线高高飘扬,用实际行动诠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与担当,为我国地方病防控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传承弘扬于维汉精神
开创我国地方病防控工作新局面
一、背景
地方病防治是关系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作为我国克山病防治事业的先驱和开拓者,于维汉院士用半个多世纪的科研实践攻克克山病防治难题,用毕生精力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党委以传承于维汉精神为核心,将红色基因、科学精神与地方病防控实践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文化铸魂、业务创新”的特色发展路径,实现文化软实力与业务硬实力的同频共振。
二、做法及成效
(一)深挖精神富矿,凝练于维汉精神内涵
党委注重于维汉精神内涵的凝练,广泛挖掘于维汉精神的时代阐释和资源积累,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和文化价值,打造“理论研学-实景感悟-岗位践行”教育链条。一是打造“理论研学”教育链条。邀请黑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贾宏图创作完成30多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于维汉传》,通过《于维汉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系统采集于维汉院士成长过程中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的口述资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组织开展“向于维汉院士学习”“于维汉院士逝世十周年追思会”“《于维汉传》读书交流会”等主题活动,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研观、“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群众观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二是打造“实景感悟”教育链条。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阳光大厅安放于维汉院士铜像,在“中国地方病防治史展馆”设立“于维汉纪念展厅”,挂牌成为哈尔滨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基地,打造“行走中的思政课堂”。三是打造“岗位践行”教育链条。开展“重走于维汉路”活动,组建由老专家、党员骨干、研究生组成的导师团,在地方病重点病区调研实践中开展“现场教学+案例复盘”培养模式,赋能红色文化实践育人,不断增强教育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建设于维汉院士纪念展厅
(二)加强宣传引导,打造文化传播新范式
党委注重文化宣传功能,充分发挥于维汉精神的辐射作用,让于维汉精神根植于广大师生心中,擦亮铸魂育人的底色。一是开展省内巡回报告。省委宣传部和哈医大组建于维汉院士先进事迹报告团,在我省部分城市和高校开展近20场巡回报告,大力弘扬于维汉院士的奉献精神、科学精神和求实精神。地病中心党委组建宣讲分队,持续为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开展于维汉精神宣讲活动,用价值塑造涵育大学文化自信。二是创作文化精品。发挥好红色资源的时代功能,协助省电台拍摄《70年龙江儿女英雄传》宣传片,学校团委编排演出校史剧《百姓的儿子—于维汉》,离退休党总支编写诗歌《永生的名字》,用故事化、艺术化的方式浸润师生心田。三是开发“有风景”的思政课。举办“于维汉院士图片巡回展”,以80余幅照片展示于维汉院士及其团队战胜曾肆虐全国16个省区累及数千万人生命的克山病的历史画面。《光明日报》首期人物版以“向克山病宣战”为题整版刊发于维汉院士纪念文章。举办纪念于维汉院士百年诞辰座谈会,学校领导、知名院士、师生代表和家属以不同视角讲述了于维汉院士防治克山病的感人事迹。举办纪念于维汉院士诞辰100周年学术论坛,11位院士、著名专家畅谈医学发展前沿,以一场学术盛会为师生上一堂有特殊意义的思政课。

举办纪念于维汉院士诞辰100周年学术论坛
(三)推动深度融合,让文化赋能防治工作实践
党委注重文化与业务相融合,引导师生将于维汉精神融入地方病防治工作实践,为地方病防控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一是践行于维汉“忠诚党和国家伟大事业”的政治品格。落实国家领导人对地方病防治工作重要批示,协助国家卫健委全面推进“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国家级贫困县中的全部地方病病区县均达到控制消除标准,实现地方病防治目标与国家脱贫攻坚目标同步完成。地方病防控团队荣获省教育厅脱贫攻坚专项奖励。二是践行于维汉“深入调研,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组建党员专家深入山西、西藏、福建、贵州、四川等地方病重点病区开展现场调研和技术指导。针对碘缺乏病和水源性高碘防治工作、地方性氟中毒改水措施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调研,分析成因并提出针对性建议,规范和提升基层工作者的地方病防控水平。三是践行于维汉“勇于担当,不断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积极发挥地方病科研领域的技术牵头与支撑作用,2024年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颁布实施地方病行业标准7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世界卫生组织(WHO)合作项目1项。发表高质量论文45篇,出版《2016-2020年中国碘缺乏病监测》。与贵州医科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成立地方病联合重点实验室。四是践行于维汉“执著敬业,始终淡泊名利”的优良作风。注重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积极开展地方病防治能力提升行动,每年定期召开地方病防治技术和实验室检测技术培训班,选派党员专家到全国各级疾控部门开展现场培训,2024年派出专家54人次,培训近4500人次。协助国家疾控局举办3届全国地方病防治技术竞赛,保障了全国特别是中西部病情严重省份的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五是践行于维汉“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公仆情怀。利用专业特长,主动走进病区和乡村开展健康义诊、送医下乡、科普宣传等志愿服务,受益人数每年达10000余人次。将符合药物干预标准的患者纳入地方病现症患者规范化治疗与管理,将国家地方病防治惠民政策落到实处。组织专家深入我省农村地区开展慢性病自然人群队列研究,为我省农村慢性病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地病中心党员专家赴病区开展现场调研指导
三、启示
(一)传承于维汉精神要坚持“党建引领”。要注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以红色文化育人为抓手,通过于维汉精神内涵的探索与实践,让于维汉精神根植于广大师生心中,擦亮铸魂育人的底色。
(二)传承于维汉精神要创新“方式方法”。要充分借助地病中心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打造“行走中的思政课堂”,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将“红色基因”“专业资源”转化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最鲜活教材”,全面提升红色文化育人实效。
(三)传承于维汉精神要实现“双轮驱动”。要将于维汉精神内涵提升与防治监测、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管理服务、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一体推进,紧紧围绕助力国家脱贫攻坚战、守护病区百姓身体健康开展工作,全面落实地方病防控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地方病防控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