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0月 邓小平同志为我国地方病防治工作 题词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中文   |   ENGLISH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
基层党组织书记谈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党群工作 >> 党建工作 >> 党史学习教育 >> 基层党组织书记谈 >> 正文
|
  地病中心党史学习教育 基层党组织书记谈
 
“绿叶对根的情谊”--于维汉家风
发布时间: 2022-02-24


于维汉(1922-2010),原名于清汉,辽宁大连人,地方病领域首席医学家。16岁考入奉天满洲医科大学,毕业后在大连铁路医院当医生;1948年从家乡取道朝鲜投奔东北民主联军,任哈尔滨卫戍医院主治军医;1949年转业到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会;1953年按中共黑龙江省委指示率医疗队参加克山病人抢救和调查研究工作,此后半个世纪献身克山病防治事业,被颂为“苍生大医”,受过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他一生做过许多好事,与优良家风分不开。

于维汉父亲于寿全是个地道的农民,从山东跑到大连讨生计,经营果园,勤劳致富,娶了名门闺秀李绍新(祖父李绪昌是清同治年间的翰林,官居六品)为妻,生育四男四女(于维汉排行老四)。因深信“诗书济世长”,果农夫妇省吃俭用坚持将八个孩子都培养进大连最好的中学读书。甲午战争后,长子于清伦通过庚子赔款考取京都帝国大学,1927年在日本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身份暴露后回国在上海搞地下组织工作,并资助弟弟妹妹们深造学习,引导人生道路。

解放初期,克山病在我国北方部分农村卷土重来,肆虐流行,腊月是高发季节,每年的‘头场雪,三九天,过小年’发病多,死人多。当时缺乏有效治疗管理方法,病死率高达90%以上。受命危难之际,他率领医疗队顶风冒雪走进重病区,真切体验到农村生活的落后与艰难。当掀开一户草编的门帘子,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一铺土炕上堆着一团破棉絮,里面偎着几个衣不遮体的孩子,眼睛里闪着惊恐的目光。炕头就是炉灶,锅里扔着几块冰冷的苞米饼子。墙角边上摆着的粮囤子和咸菜缸,还有锅台上的那几个破碗,就是这个家庭的全部家当。老汉说孩子他娘刚死,现在孩子也快不行了,于维汉赶紧走上前,从棉絮中抱起那个生病的6岁男孩,把耳朵贴在孩子胸口上听到典型的奔马率,得的是急型克山病。这个小小年纪就懂事的孩子说:“大爷,我要死了,你可要把我埋在我妈的脚下呀!”。以后的日日夜夜,他们诊治多例克山病人,几乎都是诊断后2个多小时死去,在送葬的路上他和那些死者的亲人一样悲伤和痛哭。于维汉在《我的克山病防治研究生涯随笔》中这样写到:“我在想,他们能在这里生活几辈子,甚至死于地方病。可我就不能在这里生活几年吗?为的就是给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想,这也许就是我们在克山病病区这个苦难年月的环境中产生的一种原始的‘人道主义’的萌芽。我决心在病区继续工作下去,走出实验室,去现场学习,去现场积累资料,去现场开展克山病的预防和抢救工作”。为了及时诊治病人,在黑龙江省德都县贾大房子村和富裕县繁荣乡设立了工作站,于维汉20多个春节在病区巡诊度过,从小穿戴讲究、生活洋气的于维汉不顾个人安危,给病人端屎端尿,甚至嘴对嘴人工呼吸,和农民挤在一铺虱子跳蚤成群被子油腻的土炕上睡觉,啃一样的苞米饼子,喝一样的苞米面粥。谁家有困难,他就拿自己微薄的工资和粮票补贴,每次回家,总是两手空空,钱送人了,东西也送人了。他虽未染上克山病,但在六十年代初因营养不良和过度劳累曾患上肝炎、胃溃疡和角膜软化症。另外巡诊或开会过程中发生过多次车祸,九死一生。他把病区百姓当亲人装在心里,老乡视他为救命恩人而拥戴。

1978年于维汉担任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1983年担任校长。那时高校刚开始招生,许多分数不够的通过各种关系找他帮忙,也有权势人想安排亲属进医大工作,可他一律不办。他说,不合理的事,自己不能办,也不能让别人办。

他从不因个人私事去拜访麻烦上级领导。老省委书记王一伦是他很好的朋友,对他和哈医大防治克山病给予很大支持和帮助,“文革”中红卫兵批斗于维汉,还把王书记揪到哈医大来陪斗。“文革”后,有一次老伴徐岸明医生到王书记家出诊,别人介绍她是于维汉夫人。王书记说:“你们家那个于维汉,这么多年也没到我家来过一次。我们可是患难之交啊!人家别人都快踏破我的门槛了!”

改革开放后,他利用同学人脉,建立了与日本医学界的联系。在日本,他从南跑到北,帮助哈医大与十几所医学院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互派学者。他介绍了几十位学生享受助学金到日本学习,可自己的两个儿子到日本留学完全自费,通过打工自食其力,学有所成。

1997年,于维汉被评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用学校发的6万元奖金建立了贫困大学生奖学金。他多次对女儿于晶晶说:“我这一辈子跑农村,给穷人看病,我知道穷孩子上学不容易,而他们只有上学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如果有能力,我们为什么不帮他呢!”。受父亲影响,于晶晶自己也帮助一个蒙古族女学生叫牡丹,这个女孩上学那年,正逢家乡发大水。到哈医大报到后,学校给她免了当年的学费,而生活和学习用品都是晶晶和朋友给买的。接着,她获得了于维汉奖学金。后来晶晶成了她的“干妈”,大事小事都操心,鼓励她考上了研究生。后来,于晶晶又发现一个叫肖会尧的男学生,来自四川农村,家庭困难,但学习很努力。她开始每月资助他100元,又增加至200元,还时常给他买点衣物,并鼓励“孩子你好好念,咱们也考研究生,你能念到什么时候,我都帮助你”。

重视家族传承的于维汉如今儿孙满堂,各有令人羡慕的成就,但他在世时总是希望,他的后代品行高洁,自强自立,做对社会负责和有用的人。


(孙树秋供稿,2022年2月24日)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保健路157号   邮编:150081   电话:0451-8666476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及ie9以上浏览器进行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