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眼科基础及临床转化研究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省眼科基础及临床转化研究重点实验室

眼科实验室成立于2008年,2010年评为校级重点实验室,2017年评为省级重点实验室。 现任主任为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院长张弘教授。

眼科实验室自成立以来,本着创新和发展的宗旨,以科技研发及临床转化为主,促进眼科先进技术、推动专业知识流动和扩散,为眼科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加强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的科技研发为目标。研究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结合临床研究,起到为临床服务,提供理论基础,将成果进展转化,为我省人民带来更好的眼病防治产品,推动我省眼科学建设。

眼科实验室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位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医院,为省重点学科牵头单位。实验室在以下几个研究方向明确、稳定、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水平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一)干细胞及组织工程角膜的研究;

(二)角膜病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及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发病机理与治疗的研究;

(三)干眼的诊治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四)白内障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

(五)眼底病及视神经疾病的发病机理及防治研究;

(六)人工智能在眼部疾病诊疗及预防的应用研究;

(七)中西医眼科学及眼科药效动力学的研究;

(八)成果转化及产业研发的研究,已经成功研发出一、二、三代智能眼镜以及智能调色眼镜,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实验室研究方向分三大部分,基础研究部,临床研究部及成果转化部。主要从事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研究。目前角膜病发病机制研究、白内障发病机制研究及成果转化项目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目前实验室对角膜病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形成了系统化研究团队。主要成果有:

1.在东三省率先开展了国际先进的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内皮移植术、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联合飞秒激光的成分角膜移植手术等,使一个角膜可以用于2-3个角膜盲的患者,提高了角膜植片的利用率,缓解了角膜供体缺乏的现状。

2.提出创新性的角膜植片制备及手术方法,使可以用于移植的角膜供体选择范围更广、植片制备的成功率达到100%。

3.为了缓解角膜供体紧张的现状,积极开展角膜替代物的研究。证明脱细胞猪角膜具有较好的透明性、相容性,对人体没有副作用,可以用于需要进行板层角膜移植手术的患者。

4.开展组织工程角膜的研究,通过体外培养的方法构建组织工程角膜以期用于移植。应用具有高酸官能团的等离子聚合物涂覆的隐形眼镜及水凝胶等作为培养角膜缘干细胞的载体;应用研究壳聚糖功能化丝素蛋白3D支架用于构建组织工程角膜基质;从原代培养的人角膜成纤维细胞创建了人角膜基质诱导的多能干细胞(HMUi001-A)系。

5.和合作单位墨尔本大学联合研制开发新型的纳米抗真菌药物载药系统,提高了载药量、释药量,提高了生物利用度同时延长了给药时间,离体和在体实验证明有效,该成果已经提交专利申请。

6.对角膜疾病的特异性生物标记物进行研究,证明了ncRNA在眼部疾病中有调控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作用,而且还可以通过调节ncRNA改变疾病的进程,验证了ncRNA如miR-9,miR-199、miR-21和miR-93等通过对炎症及焦亡通路在眼部组织的生理及病理过程中发挥的调控重要作用。

7.开创了东北首个角膜疾病诊断平台:通过结合活体共聚焦显微镜、OCT等先进的检测方法对不同疾病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深度学习等计算机辅助技术提取总结关键特性,使角膜病的诊断率大大提高。

8.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获得具有生物学效应的重组人BIGH3蛋白,并验证重组人BIGH3蛋白促进角膜上皮愈合的疗效。

在白内障方面的研究主要成果:

1.国际上首次发现了CRYGC 基因一个新的点突变,其第三个外显子347G>A突变,导致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生。确认了γ-晶体蛋白基因在先天性核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了我国基因遗传学的发展。

2.国际上首次发现了BFSP2 基因一个新的点突变,其第三个外显子的696-698(GAA)突变缺失,导致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生,为BFSP2突变导致的遗传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3.国际上首次发现了一个来自CRYGS家族的未知蛋白(DKFZp434A0627),引起国际眼科专家的关注,推动了晶体蛋白质组学的发展。

4.国际上首次发现了OGG1-Cys/Cys基因型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生风险增加相关,为眼科专家一直困扰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5.国际上首次报道了高氧与核性白内障、晶状体内DNA损伤、DNA修复酶表达出现变化。抗氧化酶基因遗传相关性的研究表明:SOD1-251A/G的G/G基因型可能会增加人群中白内障的发生风险。国际上首次提出来三氧化二砷等药物对后方障的抑制。

6.国际上首次从蛋白质组学的角度为激素性白内障的发病提供了一个可以阐述的机制:虽然糖皮质激素受体参与了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凋亡过程,但糖皮质激素受体抑制剂RU486不能完全拯救细胞;非水溶性-尿素溶性晶状体蛋白更易于受到激素的损伤;alpha A-晶状体蛋白的磷酸化和变性,alpha B-晶状体蛋白,beta A3/A1-晶状体蛋白的变性以及相关氧化还原酶的失活和凋亡蛋白的产生共同参与了激素性白内障的发生。

7.国内首先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了黑龙江省地区人口,对其白内障发生原因等多项指标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积攒了大量流调数据,填补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

8.国内首次申请并获得两项白内障基因检测试剂盒的发明专利,获得三项与白内障发病机制研究是临床手术应用相关的实用新型专利,已经应用于全国各大医院,一方面便于普查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另一方面为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基因治疗奠定实验基础。

眼科实验室研究人员由临床医生和基础研究人员共同组成,目前已发表文章511篇,其中SCI151篇;先后主持课题289项,其中国际合作课题1项、国自然课题28项;荣获奖项25项,国家级1项,省部级20项;获得专利18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



黑ICP备05001970号  哈尔滨医科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