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医大一院肝脏外科成功为一名肝中心部位复杂血管瘤患者实施了手术,拆除了埋藏在肝脏中心的“定时炸弹”。
哈尔滨的栗女士今年43岁,她于4年前在体检中发现在肝脏中心部位有一个5CM大小的肝血管瘤,由于位置特殊,手术难度大,很多医院没有给栗女士施行手术,此后栗女士每年都进行体检观察至今。
今年以来,栗女士常常感觉到右上腹胀痛,特别是餐后不适感明显,于是来到了哈医大一院就诊。鉴于其所述肝血管瘤病史,我国著名肝脏外科专家、哈医大一院普外科姜洪池教授建议她补充肝脏增强CT检查,结果显示:栗女士肝脏中心部位的肝血管瘤已增至8CM左右,对比近年来检查结果,该血管瘤有明显增大趋势,且瘤体侵犯累及多个重要肝内管道。如继续任由血管瘤生长,将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由于血管瘤位于肝内重要粗大血管和管道周围,破裂出血后,会瞬间造成巨量失血,造成难以抢救的失血性休克直至死亡。这个血管瘤犹如一个危及生命的“定时炸弹”长在栗女士的肝脏中心部位。
随后,按照医生指示,栗女士住进了哈医大一院肝脏外科准备进行手术治疗。根据相关术前检查精细评估,栗女士肝中心的血管瘤病灶,累及了三个肝门,压迫和侵犯到多个出入肝的重要管道,评估后发现手术难度进一步加大。
哈医大一院普外科姜洪池教授率领王风军、王继洲等医疗团队成员,为栗女士制定了周密的手术计划。精心准备后,手术开始了,姜洪池教授等医生采用了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正中劈裂术式,在术中超声的引导下,成功避开肝脏内重要血管和相关管道,精确、完整、彻底的切除了这个8CM大小的血管瘤,且充分保留了所有重要管道,对缠绕在肿瘤周围蛛网状重要细小动脉、静脉、胆管分支精准处理、利落操作,整个手术过程约3小时,出血仅300ml,再利用术中血液回收技术进行了回输,相当于患者手术当中血液零丢失。手术成功后栗女士恢复顺利、没有任何并发症的产生,不需要常规进入ICU病房观察治疗,安然返回普通病房。目前,栗女士经过术后观察与康复,已痊愈出院。
据黑龙江省肝脾外科中心主任、哈医大一院终身教授、普外科专家姜洪池教授介绍,像栗女士这样肝脏中心部位的手术属于肝脏外科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四级手术之一,难度、风险和主要技术体现在:(1)对该肝脏中心部位的肝血管瘤手术,只有将肝脏正中劈开,才能抵达瘤体部位,方有可能将其切除,且较常规肝脏手术术式,此种正中劈裂手术方式,更大程度避免了正常肝组织的切除损失;(2)正中劈开肝脏和切除肿瘤,其选择劈裂的位置,务必要对出入肝的血管、胆管,进行精细的解剖和规避,并要求手术人员有足够的术中判断经验,方可使其毫发无损,才能保证可靠的术后效果。
哈医大一院普外科专家姜洪池教授最后介绍,目前多认为肝血管瘤的成因与先天性因素有关。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检查的进步、就医人群的增多、发现有肝血管瘤的患者也比较多,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考虑手术治疗:
1.肝血管瘤的部位,如果处于肝脏表面,容易造成挤压、碰撞、摩擦导致破裂出血者;
2.肝血管瘤位于肝脏内重要部位,与血管、肝内管道密切相邻者;
3.短期内肝血管瘤生长迅速者;
4.出现相关临床症状,或有心理负担者考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