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医大二院“换心人”于文峰已经健康生活23年了,继续领跑亚洲心脏移植术后存活时间的纪录。为纪念我国心脏移植取得的里程牌式成就,铭记黑龙江医学界为我国心血管外科进步做出的贡献,4月26日上午9时,第13届哈医大二院“4.26爱心日”大型义诊活动如约在门诊大厅拉开帷幕,“4.26爱心日”已经陪伴龙江市民走过了十三个春天,早已成为龙江人民心中一个关爱心脏健康的固定节日。
1992年4月26日,哈医大二院由心外科主任夏求明教授主刀,近100名专家参与,为患者杨玉民成功实施了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手术,杨玉民成为当时我国乃至亚洲存活时间最长生活质量最好的换心人(杨玉民由于多脏器衰竭于2010年去世),从此每年的4月26日便成为了医院为社会献爱心的日子。十三年前,医院将此日子设立为“4.26爱心日”,把“关爱心脏奉献爱心”作为了爱心日的永恒的主题,并呼吁将此设立为我国的爱心日,一路十三载风雨高歌,将关爱心脏奉献爱心唱响了龙江大地。
今天是第十三个爱心日,一大早,市民们提前就来到门诊自觉排起长队,等待医院专家们的爱心义诊。今年分别是哈医大二院四位“换心人”目前亚洲心脏移植存活纪录保持者于文峰换心后第23年、赵传军换心后第22年、杨孟勇换心后第17年和孙立滨换心后的第10年,他们也来到义诊现场,我国著名心脏移植专家夏求明教授也出席了本次义诊。

今年92岁高龄的夏求明老教授依旧精神饱满思维清晰,见到了四位换心人,夏老非常激动,与他们握手言谈,追忆起当年心脏移植时发生的一件件往事感慨万分。
当天义诊专家分别来自哈医大二院心内科、心外科、神经内科和内分泌科,一上午的义诊活动为700多名患者进行了免费的诊疗和咨询,并且在心内科专家的指导下四位换心人接受了全面的身体检查,确保其身体各项指标正常,为他们的心脏健康保驾护航。

为了让更多的人懂得及如何关爱心脏,达到捍卫健康的目的,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的专家打造了“互联网+爱心日”的平台,哈医大二院胸痛中心与多家基层医院开通了心血管疾病远程会诊活动。今天,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内科主任于波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利用心血管远程教育平台,与黑龙江省胸痛联盟中的佳木斯中心医院、红兴隆医院、裴德医院、青冈人民医院和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五家基层医院,进行了复杂病例讨论、疑难心电图的解答、介入操作的指导和远程会诊等四项活动,不仅让基层医生与省内专家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学术交流,更是让远在百公里之外无法到现场参加义诊的基层百姓,享受到了足不出户就可接受到国内顶尖专家会诊的待遇,拉近了医生与患者的距离,从而也更好地普及了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的宣传教育。据于波教授介绍,心血管远程教育学院平台目前已经与我省25家基层医院开通,预计在今年年底,远程平台将全面覆盖黑龙江省13个地市的100余家医院,真正完成龙江“护心”网的建设。
本届“爱心日”还特邀了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义诊团队专家的“配置”更加全面,除了心内科和心外科权威专家外,神经内科和内分泌科的顶级专家今年也加入到爱心日义诊队伍,让市民们了解全身系统健康是心血管健康的基础,促使人们对心血管疾病有更深入的认识,义诊专家们根据每个人的自身特点提出更专业的心血管疾病预防建议。以糖尿病疾病为例,于波教授介绍,糖尿病对心血管系统的威胁极为严重,临床上有70%的2型糖尿病死于心梗、心功能下降等心血管疾病,而80%的冠心病病人有糖代谢异常,所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同时更要重视糖尿病的防治。
据于波教授介绍,我国目前有2.9亿心血管疾病患者,按全国人口比例计算,近每5个中国人中就有1人患心血管疾病,近1亿的高危险群体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死亡原因首位,农村为44.8%,城市为41.9%。心血管疾病已然成为我国人口的第一大疾病死因,也是造成死亡率最高的非传染性疾病。
黑龙江省胸痛联盟打造龙江“护心”之网 网络将心血管病专家“送入”寻常百姓家
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健康,一直被认为是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应用领域。通过互联网的连接作用和大数据的集聚效应,可以实现医疗服务的随时随地、快捷高效以及个性化和精准化。
2016年4月开始,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就将“互联网+医疗”的理念融入了心血管疾病的救治中,3G浩特远程动态心电监护平台使得哈市居民在社区或家中就可享受到心内科专家的医疗服务。2017年2月,为响应国家医改政策,全面提高我省基层医院及社区医院对心血管疾病的救治能力,扩大“互联网+医疗”的影响力,哈医大二院胸痛中心作为长江以北地区唯一一家中国胸痛中心区域认证办公室,联合我省各地级市的63家基层医院,组成了黑龙江省胸痛中心联盟。
于波主任介绍,胸痛联盟的成立实现了我省区域心电一张网的建设,使得基层百姓出现心脏不适后,不需千里迢迢来到哈医大二院就诊进行心电图检查,在距离患者家最近的胸痛联盟的基层医院可将患者的心电图通过互联网远程实时传送,哈医大二院胸痛专家就可以无时差的对病人的心电图进行有效准确的判断,从而指导基层医院进行救治及转诊,让基层患者可以就地享受省会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同时在心脏救治过程中保证将每一秒钟都充分利用好。
据了解,胸痛联盟的成立使得原来只可以到哈医大二院领取的远程心电,现在在胸痛联盟基层医院就可以佩戴,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4G网络的地方就可以通过云端将佩戴者的实时心电图传到哈医大二院心内科的大屏幕上,出现问题时会立刻报警,监护团队就会立即通知其家属,以最快的速度使患者接受到治疗,这就相当于我省人民都拥有了一个心脏“私人保镖”,为心脏健康买了一份最专业的“保险”。
此外,“爱心日”中使用的心血管远程教育学院平台是定期开展对基层医生进行远程教育、疑难病例远程会诊,使基层医生足不出科就能与国内心血管疾病的顶尖专家进行学习和交流,由此加强基层医生的能力与技术水平,从而提高人们对基层医生的信任度,逐渐实现分级诊疗及双向转诊。另外,此平台对普通百姓也进行开放,在线上医生们就可以免费对患者进行疾病的交流,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
心梗急救=生死时速 不要在120分钟黄金救治时间里“拖后腿”
中国胸痛中心(哈尔滨)区域认证办公室主任、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CCU副主任杨爽教授介绍,心梗发生后的120分钟是抢救患者改善预后的最佳时间,即心梗黄金120分钟。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所以患者和其亲属是这场生死营救接力赛的第一棒,出现病症一定要立即拔打120急救电话,千万不要为了图方便选择让亲属运送,因为 120的运送速度一定是最快的,而且在120救护车上的随行医生就会为患者做相应的检查和急救,为达到医院后的抢救提供了便利。并且,在等待救护车来到的这段时间里要平静的等待救援,最好平躺,保持安静,不要随意走动,亲属可以将窗户打开,不要围观,让空气流通,使患者得到充分的氧气供应。
杨爽教授强调,亲属在心梗救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首先要学会辨别心梗,心梗发病的典型症状有胸骨正中间或中间偏左的地方出现心绞痛,压迫感,有濒死感,可持续5~15分钟或以上,还有人会有出汗、恶心等,而牙疼、胃疼、嗓子疼等这些不典型的心梗症状很容易被忽视,所以作为亲属当家里有老人出现不舒服时一定要谨慎对待。此外,还有就是亲属和病人要对医生多一些信任。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真实的例子,在医生确诊心梗后,家属迟迟不肯在手术协议上签字,一听说要支架,对医生开始产生不信任,必须等到一家人到齐后一起来商量,可往往在亲属们犹豫不决的过程中已经浪费了最宝贵的抢救时间。
相关链接:
哈医大二院“爱心日”的由来
25年前,生活在哈尔滨郊区,以卖猪肉为生的杨玉民被哈医大二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心脏已经扩大到正常心脏的三倍!胸腔几乎没了心脏博动的空间,各科专家会诊认为,现在治疗这种病的惟一有效办法只有进行心脏移植。在经历了强烈的思想斗争后,杨玉民决定接受心脏移植。在1992年4月26日,当时的哈医大二院心外科主任夏求明教授主刀,为杨玉民成功实施了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手术,供体心脏来自一名23岁的脑死亡患者。手术进行了4个小时,全院动用上百名医护人员,仅手术缝合就达1000余针,手术非常成功,一年以后,杨玉民回归社会,自食其力,并于第二年喜得“千金”。
在“换心人”杨玉民健康度过术后第十一年之际,即2005年,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专家和数十名在哈医大二院做过心脏移植的“换心人”联合向社会发起倡议,以当时国内存活时间最长的“换心人”杨玉民手术重生日为标志,设立“爱心日”,并向社会发起倡议将“4月26日”设立为“中国爱心日”。哈医大二院在每年4月26日开展义诊、免费手术、科普宣传等活动,旨在宣传普及心血管防病保健常识,提高公众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意识,采取医疗惠民措施回馈龙江患者,更重要的是宣扬“爱心”传递、关爱社会的医学大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