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成果 >> 正文

JCR 唐景玲刘佳欣老师团队研发新型眼用微针介导的纳米递送系统,为老年性黄斑变性治疗带来新希望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3日来源: 作者:

近日,我院唐景玲教授、刘佳欣老师团队在微创精准的眼后段药物递送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论文被药剂学TOP期刊《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IF=10.5)收录并正式发表。文章首次设计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膜包被的仿生纳米粒,通过同源靶向性精准识别 RPE 细胞;同时开发了一种基于可溶性微针的仿生纳米颗粒递送系统,突破现有治疗局限,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AM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退行性眼底疾病,全球有超过3000万人受其影响。目前湿性AMD的治疗主要采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疗法,但这种方法具有侵入性、成本高且伴有明显副作用。因此,开发安全、有效的AMD治疗新策略迫在眉睫。而干性AMD占比约 80%-90%,主要由氧化应激和炎症驱动的进行性视网膜损伤引起,缺乏针对性的治疗选择,这凸显了创新干预策略的迫切需求。

针对以上问题,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基于可溶解微针的给药平台,该平台结合了载有白藜芦醇的RPE细胞仿生纳米颗粒。该系统旨在实现对视网膜的微创、靶向药物输送。给药后,微针迅速溶解,使纳米颗粒得以局部释放。RPE 膜提供了同源靶向性,增强了细胞摄取,同时减少了全身暴露。在碘酸钠诱导的兔干性AMD模型中,该方法显著保护了视网膜结构,包括显著减轻氧化应激、炎症和视网膜变性,同时具有出色的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这种创新的给药策略通过提供一种安全、高效且患者友好的解决方案,解决了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治疗中的关键障碍。这一递送策略不仅有望用于治疗AMD,还为向眼后段输送治疗药物建立了一种通用策略。


                           

微针介导的仿生纳米颗粒用于AMD的微创靶向治疗示意图


我院唐景玲教授和哈尔滨普瑞眼科医院杨震雷副主任医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刘佳欣老师为本文第一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conrel.2025.113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