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0月 邓小平同志为我国地方病防治工作 题词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中文   |   ENGLISH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
于维汉院士事迹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机构职能 > 机构设置 > 克山病防治研究所
 
名誉主任 于维汉 院士 1987-2011
 
数九寒天坚守病区
 
建立病区观察点
 
与病区群众打成一片
 
培训当地医生
 
介绍防治经验
 
逐门逐户走访调查
 
回访救治过的患者
 
研究克山病与膳食关系
 
定期开展病情调查
 
主持云南楚雄科考
 
心系患者似亲人
 
深入四川冕宁病区
 
了解病区居民膳食结构
 
每逢年节走访老病区
 
伏案工作到深夜
 
出席全国科学大会
 
桃李满天下
 
主持国际学术会议
 
全国病区病情心中有数
 
从事防治研究50年
 
成果丰硕 贡献卓越
 
 


于维汉(1922-2010),辽宁省大连市人,1938年考入奉天满州医科大学,1945年毕业后进入大连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48年任中国医科大学二分校军医。1950年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副教授。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任哈尔滨医科大学克山病研究室主任、教授。1978年任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哈尔滨医科大学克山病研究所所长。1979年任中共中央北方地方病领导小组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1983年任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1987年任中国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卫生部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分会主任委员。1991年任全国卫生标准技术委员会地方病标准分委会主任委员。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于维汉院士把一生献给了我国克山病防治事业。在上个世纪50年代,当克山病在我国许多农村地区肆虐时,他毅然奔赴病区,救治病人,有20多个春节在病区度过,挽救了许多病人的生命,当地的老百姓称他是“我们的教授”。他走遍了全国所有的克山病重病区,开展了大量的防治研究工作,在克山病的临床诊断、分型等方面有重大建树,制订了我国统一的克山病诊断标准;在克山病临床治疗上,探索出亚冬眠、适当补液治疗急型克山病的有效方法;明确提出了克山病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说,并从细胞分子水平进一步揭示克山病发病机理。于维汉院士为我国克山病控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五十春秋 战瘟神

1935年11月前后,黑龙江省克山县一些村屯发现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这种病骤然发作,多在数小时或一两日内死亡,且发病人数多,死亡率高。据史载,克山张云圃屯(今光荣村)在1935年冬死亡70口人;1941年此病在克山北部各村漫延,死亡近300人。当时,由于原因不明,人们便因此命名为克山病。其实这种病不仅限于克山县,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很多省的农村均有此病发生,老百姓称它是“快当病”、“羊毛疔”、“攻心翻”,极大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人民政府决心攻克和消灭克山病。时任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教授的青年医生于维汉受命于“危难”之际, 率先奔赴克山县农村的重病区,开始了制伏瘟神的战斗。弹指间,半个世纪过去,于维汉已八十高龄。他青春的脚步,曾走遍黑龙江省各个重病村屯及全国许多病区, 抢救了无数兄弟姐妹,为研究防治克山病探索出一条新路。他也成为全国闻名的克山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一定要制服克山病

1953年,控制和消灭克山病,对于医学界还是一项新课题。 于维汉刚到病区时,还不认识克山病,又找不到可供参考的资料。 他意识到,必须自己动手,从接触病人、掌握病情、积累资料做起。于是,他在病区不分昼夜地诊察、治疗、抢救。最初,效果不理想,有的病人抢救过来了,但多数病人在抢救中死亡。他想,一个个生命竟在自己手中被“瘟神”夺走,是没尽到医生的职责。于是他更加勤奋地调查病情,研究防治措施。

他在一些病区应用过樟脑注射疗法抢救急型克山病,有时一个病人一天竞用上百支甚至上千支樟脑注射液,而疗效甚微。其间,于维汉用过升压药物, 效果也不理想。冬眠药物注射后,只能解决恶心呕吐问题,死亡率仍很高。

经过反复比较、推敲、探索,1957年于维汉试用葡萄糖代替樟脑,采用亚冬眠适当补液的办法,抢救急重病人,收到意外效果。1958年12月31日,他在克山县北合村果断地把100毫升葡萄糖和一个剂量的冬眠I号注射到重症克山病人那立民的静脉里,病人即刻消除了恶心反应。这一天,于维汉给那立民注射了三次,那的病情迅速好转。后来又把同样的药物用在四个重症病人身上,看到了更好的效果,心慌的农民脸上顿时露出了笑容。从此,于维汉教授提出并应用于临床的亚冬眠和适当补液疗法就成为抢救治疗急型克山病人的通用疗法,急型克山病的治愈率遂由30%提高到95%。 这是克山病防治史上的一大突破。接着,在60年代,由陕西提出在黑龙江广为试用的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注射疗法也收到显效。这两项防治成果的推广,使黑龙江乃至全国急型克山病的病死率骤然下降,从60年代初期起,基本上控制了因急型克山病致死的问题。

在长期防治实践中,于维汉还找到服用毛地黄治疗慢型、亚急型克山病的方法。经临床治疗,75%以上的患者心力衰竭可以得到控制。其后,他又总结出服用毛地黄和改善膳食结构的配合疗法,使克山病不但可以医治,而且一些病人还可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

一个威胁人类生存、给人们带来重大苦难的“瘟神”——克山病,被基本控制了。

 

现在正是这里需要我的时候

克山病,在北方多发于数九隆冬、新年、春节,这也正是防治人员最紧张的时刻。在克山病高发年代,每逢年节, 于维汉教授总是留在病区,坚持巡诊抢救,同农民一起过年节。

1956年春节前几天,于维汉的母亲患心肌梗塞住院了。作为医生,他知道老年人得这种病意味着什么;爱人临产,打电报要他回去,这都使他很着急。但他又想:“现在正是这里最需要我的时候, 每天有那么多人发病,我怎么能离开呢?母亲人院,爱人生孩子,组织会安排照顾的,这里多一个就多一把手,就多抢救一个病人。”于是他谢绝了同志们让他回去的安排,投入了昼夜抢救病人的工作。

1960—1962年的新年和春节,他在病区同农民一起度过了我国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在此期间他患了肝炎、胃溃疡、角膜软化症……就在这时,他把组织上给他送来的药品和食品送给了病人。

1964年春节前夕,德都县兴隆乡洪升村崔振海的妻子发病,迫切要求于教授去治疗,同志们都说, 于老师有病,我们去吧。于维汉说,我是来为农民服务的,他们要我去,我应该去!于是,他冒着—40℃的严寒,午夜赶到30里外的病人家,在这里度过他在农村防治克山病工作中的第十一个春节。

1965年春节,大家正在驻地吃年饭,接到电话说兴隆二队的王善珍发病。于维汉说,这个妇女我认识。他撂下饭碗就带领两名年轻医生顶着鹅毛大雪往兴隆二队跑去。等他们赶到时,王善珍已处于心源性休克了。于维汉急忙跪在炕上抢救。靴子里的雪化了,病人的丈夫要给于维汉换鞋,于维汉说,病人病情很重,顾不得这个了。就这样,诊察、用药,忙了大半夜,病人的丈夫过意不去,劝他睡一会儿,他摇摇头,让两个年轻医生睡下,自己一直守在病人身旁,密切观察着病情变化。24小时过去了,当心电图显示病人已变成窦性心律时,于维汉激动得流出了眼泪。 病人的三个孩子看到教授哭了以为妈妈不行了,便号陶大哭起来。“你们的妈妈得救了:”于维汉高兴地大声对孩子们说。

1966年新年前,于维汉在卫生部和大家一起制定克山病病因研究计划。春节放假三天,他在春节前由北京经齐齐哈尔赶到富裕县病区。在人们欢天喜地合家团聚的时候,他却和同志们守在简易病房中的十多名患者身旁。

1972春节,于维汉在富裕县永进村的一个病人身旁守护了三天三夜……。

 

坚持走自己的科研道路

“实践第一,为农民搞科研,坚持走自己的科研道路”是于维汉教授从事克山病防治研究以来的一 贯思想。

50年来,他一直本着 “从头开始,从调查研究开始,从搜集第一手材料开始”的精神,进行着科研工作。为了探索克山病的奥秘,于维汉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内创建了克山病研究室,后扩建为具有70个编制、3400平方米建筑的研究所。他同他的助手们跑遍黑龙江省的各病区, 同时辗转于辽宁、吉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等16个省、自治区的150多个县(市)办班、讲学;和同事们普查了60多名各型克山病患者,主持了500多例尸体解剖,做了5000多只动物实验,取得了第;手材料。经过综合分析,基本掌握了克山病的发病规律、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和一些理现改变,确定了诊断标准和防治措施,同时在克山病的临床诊断、分型等方面也有重大建树。

为了探索克山病与膳食的关系,1961年他在德都县一个有1500人的屯子进行了改善膳食预防克山病的观察。1964年在富裕县繁荣乡建起了克山病防治观察点,对16000人进行了长达22年的综合性研究,都取得了满意的预防效果。在偏僻病区搞实验研究,条件差,缺少设备,他便因陋就简,利用旧仓库做试验室,用豆腐板做试验台。 没有低温冰箱就用户外冬天自然低气温,没电灯用蜡烛照明,通宵达旦地工作,终于取得了可靠的数据,搜集到大量样品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动物试验,提出了克山病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病因的假说。这一假说被许多学者所接受,为克山病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途径。

70年代初,于维汉等开始用克山病地区产的粮食做饲料进行动物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克山病的心肌损害因子存在于饮食之中,而黄豆可以预防其发病,大面积投入黄豆制品后,大多数农民可预防克山病的发生。 新的发现使他欣喜异常,随即在富裕、德都、虎林等县的五个乡开展了改善膳食预防克山病工作。在富裕县的繁荣乡和德都县的星火乡,于维汉挨家挨户送豆腐、豆浆,村民管他叫“豆腐教授”。

在综合整理自己的经验和吸取当代有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于维汉进一步完善了营养缺乏学说。在1973年召开的全国克山病病因研究座谈会上,他系统地阐述了克山病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病因的设想,推动了全国克山病病因研究的深入开展。

于维汉的研究成果也引起了国际心肌病学者的关注。1979年以来,他先后15次赴日、美等国家参加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1982年他应邀出席了在布 拉格召开的第14届世界内科学会议,被定为心肌代谢组执行主席。会上,他宣读了论文。他的学说的提出,使克山病病因研究进入了由实验证实病因假说阶段。由膳食结构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研究的领域。1984年,他在东京心肌病国际学术会上发表的论文受到高度评价。1985年在哈尔滨主持召开了中日心肌病及克山病讨论会。1996年,他作为卫生部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地方病防治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主持指导了由7省市、17个防治科研单位组成的历时三年的云南楚雄克山病综合考察,进一步推动了全国和全省的防治工作。

值得庆幸的是,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过于维汉教授这一代专家、防治人员奋斗,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克山病对人类的威胁与危害已大为减弱:过去每年有千百人发病、死亡的黑龙江省,自1991年以来 已十年没有急型克山病发生;本病的命名地—克山县,自1980年至今已有21年无“急克”发生。目前,病区人丁兴旺,安居乐业。

于维汉教授防治研究克山病五十载,可谓成果丰硕,贡献卓越。1998年被评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每年给院士一定的补贴,于维汉坚持不取。2000年他提出设立“于维汉院士贫困大学生奖学金”,得到校方支持,现已奖励六名优秀的特困生。学校采取校方拿出一些、院士费拿出一些的办法,共同办起这项奖学金。到2002年1月,于维汉教授已年届八十,但他身体硬朗,精神抖擞、思路敏捷,仍在地方病防治、科研、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于海源(原地病中心副主任) | 编辑:张兆军

3228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保健路157号   邮编:150081   电话:0451-8666476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及ie9以上浏览器进行浏览